少年柳永在武夷山的故事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少年柳永在武夷山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少年柳永在武夷山的故事
白衣卿相柳永的家乡是武夷山五夫里的白水。鹅子峰、寂历山、屏山、梅岭……巍峨挺拔,山色旖旎;梅溪、籍溪、潭溪、白水……玉带环绕,水色清冽。好山好水好地方,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神仙儒士,悠游其间。
白水村静静地躺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梅岭之上群山环抱的腹地中,倚在鹅子峰脚下。白水的村口有一口井叫遇仙井。柳永小时候问他的母亲为什么叫遇仙井。他母亲便和柳永说起遇仙井的来历。
遇仙井原来只是口泉水甘甜的水井,水井旁有个小酒坊,酿造农家糯米酒。酒坊生意不好,有一天,来了一位装扮成叫花子的神仙,酒坊蒸糯米饭的香气飘来,叫花子上前讨糯米饭吃,酒坊人家让叫花子吃饱糯米饭,喝足糯米酒,又揉了几个糯米饭团让他带在路上充饥。叫花子取出一个酒坊人家送的糯米饭团放入井中,又用拐杖伸入井水中搅几圈。霎时,酒香就漫出井沿,井水成了糯米酒了。酒坊人家不酿酒了,取了井水就可当酒卖,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多年后,那位神仙又变成另一位叫花子模样来到酒坊人家,酒坊人家没招待叫花子,叫花子就去瞅那口井,问:“这井水好不好啊?”酒坊人家说:“好是好,只是没酒糟喂猪。”叫花子便取出拐杖放入井中搅拌几下,不一会,酒香消失了,井里的酒又变回清清的泉水了。
柳永听了后,对娘说:“娘,是不是有得必有失?得了糯米酒就失去了喂猪的酒糟?”娘说:“酒坊人家说没酒糟只是一个借口,其实呢,是他们不想再招待一个叫花子了。”
柳永又问:“娘,是不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变了,那颗善良的心要不变才好呢?”娘说:“是的,要做一个善良、平和、勇敢的人。”大哥柳三复接过娘的话头说:“娘说的平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
一个秋风飒爽的日子,柳永嚷着要去中峰寺。三兄弟乘秋风,攀藤萝,蹬石径,觅清流,上了鹅子峰,柳永大声呼道:“呜喂!”群山起伏,少年嘹亮呼唤的回声在山谷中来回激荡。柳三复、柳三接又带着柳永去找仙坛、仙井、棋盘。站在雩坛前,一涓细流缓缓往山下流去,柳三复见二人前来,说道:“乡民遇到荒年灾祸,就会到雩坛来祈祷。”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柳永母亲让三兄弟准备秋天的发解试(州试),柳永想起母亲督促他的课业,教他的人生道理,想到伏虎禅师、藻光禅师、还有那个背影说的“山前却是宰臣家”。柳永发誓立志苦读,学就要学出个出人头地。他写下一段《劝学文》,摆在自己的书桌案头当座右铭: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从此,柳永每晚燃烛勤读,深夜才搁笔歇息。好学无时,苦读有恒,当州试发解,柳永得解,那时,正值九月,菊花开放。如此一来,不久,他便进京会试了。母亲把他叫到身边,母亲对他说:“虽然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儿啊,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去吧,去更大的天地施展你的才华。”
柳永想起那夜山心寺的月,少年心事,满腔的豪情与雄心,他对母亲说:“娘,孩儿要踏遍千山万水,阅尽天下人情冷暖,写尽天下长句短句,然后,再回来看娘。”
娘赞许地点了点头。柳永走了,离开了白水,当他回过头,看着娘的背影渐渐模糊的时候,白水、鹅子峰渐渐甩在了身后,他的眼泪涌了出来,泪中,还有对武夷山水的眷恋,他拭去泪水,告诉自己,自己不仅仅是“鹅子峰下一支笔”,他要像一只鹤,冲天飞舞,鸣于九皋。
尽管以后柳永浪迹天涯,再也没回武夷,再也没回白水,但是,他常常想起自己儿时的那片天,那片山,那片水: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般风月,会须归去老漁樵。
这是柳永《凤归云》的词句,写下这些词的时候,柳永多么思念他的家乡啊!
柳永离开了白水,如今,柳永遇见异人的遇仙桥,柳永攀登的鹅子峰,三兄弟下棋的棋盘石,柳永窗外的蜡烛山、笔架山……这一切,还在默默诉说着柳永的故事,而柳永的大哥柳三复,二哥柳三接都登进士第,写诗写词写文章样样精通,三兄弟的文才被时人称为“柳氏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