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永存——读《南京安魂曲》有感
文:青林
1937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日军入侵南京的历史事件,各种暴行使人深恶痛绝、不可原谅。
捧起哈金的这本《南京安魂曲》,心里确百感交集。惨绝人寰的画面涌向脑海,痛楚压迫性地袭来。一页页地翻读,一幕幕地重现。泪水模糊了双眼,情绪此起彼伏,像海浪沉重地拍打着心灵的岸石。
于作者的用心,采用真实的信息、事实与史实细节编著,读者能连贯而有逻辑性地感受丝毫。本书以临时受命于南京金陵女子学院的明妮*魏特林为主线,围绕着她们发生的故事,着重讲述她们在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一切。在客观真实的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渐渐浮出,感受就变得复杂使得不吐不快。
恨,像个火种烧得满目苍夷,是谁无情地点燃了它?
侵华日军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他们不仅是侵略者,我更想称其为“凶残的野兽”。宣言不伤无辜民众,可结果出尔反尔,厚脸而道运输有险隐忧粮食不够,那为什么还要侵略?
城市已经不再,金陵女子学院也饱受涤荡,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皆然成为避难所。留守的明妮院长和女教工不断地遭受日军威胁和指责,想要帮助民众躲过***并非容易,院校时常会被日军侵犯、搜刮。
可恨的不至于此,比起日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队仓皇而逃也逊色不到哪儿去。时局下,南京成立临时*,其实是日军的傀儡。他们可能认为种在民众心里的仇恨还不够份量,帮日军打掩护、中伤国际友人、栽赃***……
使我们心灵得到宽慰的不得不提,那些隐藏在仇恨背面的爱是多么伟大。
战争打响后全城混乱,逃到青岛的外国教员都不敢回来,但是明妮却首先而至,临时受命金陵女子学院的负责人。生存不是一句话,尤其在战乱的时期。避难所的日子,她想办法筹善款、申请救济金,为保护院中的妇孺多次与日军的巡逻队发生冲突。
我仿佛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呼喊:战争毁了我们的家园,不能毁了我们重建它的决心。她督促教职员一起帮助难民摆脱困境,懂礼仪、学知识、补技能,期待故土复得之前要先储备自身能量。
挺过胆颤心惊的日子,却被恶语中伤击垮。南京的傀儡*把“枪头“瞄准了国际友人,明妮就在其中。到处散扬不实的报道,明妮被无辜指责成为日军的共犯,保护难民为幌子提供年轻姑娘以讨欢心。可悲的是很多民众却信以为真,几度让明妮伤感无措。
她为金陵女子学院付出所有,身体力行地保护院内的难民,没想到最终却要*离开,在美国的时候已抑郁成疾。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在南京的日子,遗书里那四个字是如此醒目——金陵永存。
那些不耻国难、不惜民怨的败类,在热心正义之士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活着也如同死去般。侵略者没有好下场,事实也证明了一切。我们同世界人民一起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保卫了祖国也保护了人民,由此更无限渴望世界永远和平。
“金陵永存”,想着明妮这伟大的信念,源于她对金陵女子学院的热爱,也源于她对第二故土的留恋。她本可以理所应当地逃离战乱中的南京,因为不该逃离的人都先离开了;她本可以体面自若地回到美国去执教,因为部分中国人都放弃了祖国。她甚至连想都没想毅然留下来,想着像明妮一样的这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所做出的努力就觉得无比敬佩。
感动于明妮的爱,感受着国际友人的帮助,领会到奋力拼争的中国人民,全身就充满了力量,心里腾起股股暖流,更觉得要珍惜活在当下的幸福。在和平年代里,也不要忘记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每天睁开双眼就点醒自己:努力向上,尽职尽责。因为,国富民强不是空喊,需要不止的实践,不是某人,是所有人。我想,让明天值得期待,就先让每一个“今天”划上圆满的句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