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秋作文6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话说中秋作文6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2-02-21 22:43:15
导读:【第1篇】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但是中秋节的来历,相比很多的人并不是很了解的,今天闲下来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

【第1篇】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但是中秋节的来历,相比很多的人并不是很了解的,今天闲下来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第2篇】

对于“中秋”,诸暨地方志乘所见,有如下记载。清《乾隆诸暨县志》云:“暨俗中秋与端节并重”。清《光绪诸暨县志》载:“中秋,夜置酒玩月(《万历府志》)。邑俗争以月饼馈中秋。大家则制饼如盘盂大,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新纂》)。中秋前后,五十都石灵庵赛会三日,旗帜箫鼓,颇极一时之盛。枫桥于是日沿街结灯彩,杨神庙搭花台。粤寇乱后停止”(卷17第19页)。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载:“(八月)十五日,魏姓三四千人,赛黄老相公,有鼓吹铙钹诸乐,角抵搏击诸戏,旗旄伞盖,绘彩执事诸仪,由奕村、霞朗桥、大宣、樊家岭至魏家坞宗祠,所过诸村,设香案歆神。晚以九联灯送还石灵庵。皓月丽天,清影散地,朱烬辉映,歌声相属,如明皇入广寒宫中,看霓裳羽衣舞也”(风25页)。“商家收账概照阴历,城中以端午、中秋、年终三节清账。乡镇以年终一节清账,近亦改为三节矣”(风11页)。“中秋。制月饼大如盘,杂瓜果供月下;文人置酒坐花,邀侣赏月”(风25页)。文中大致概括了诸暨“中秋”的主要“文化元素”。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刘基,1311—1375)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能见到“小纸片”踪影的已经不多了,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正在远去。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市场上以广式、苏式和本地产为“三分天下”。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所谓“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人们对故事作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更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玉兔在月宫有一根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传说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在诸暨民间传说中,则被称为是一株“娿婆树”),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第3篇】

说到中秋,就会闻到到月饼的飘香,联想到深邃的夜空上玉盘似的月亮,多么美的中秋夜。

说到中秋,想起小时候看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也想到小学时音乐课上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一提到中秋节,觉得古人得确很喜爱月亮,为我们留下太多的关于月亮的名诗,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等等古诗词。这些千古绝句与中秋月一样赏心悦目!

中秋节,当然少不了主角——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在吃着美味的月饼,月饼由来,得从元朝说起。元朝末年,当代皇帝设了许多压榨汉人和南人的规则,搞得民不聊生,所以,官逼民反。在高邮城内,有位士兵叫张士诚,他想起自己老娘做的甜饼,心里不免生一计,在甜饼里藏字条,给士兵传讯,不多久,高邮城被攻陷,后来,人们把八月十五的甜饼称为月饼,月饼就是这么来的。

中秋节,人人都相互送月饼,朋友们送月饼,代表之间的友谊。家人们送月饼,代表之间的亲情,月饼的甜蜜,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温馨。

春节是那么的火爆,中秋节是那么的宁静,我喜欢春节的热闹,但我更喜欢中秋节的温馨。

【第4篇】

关于中秋,那可是有许多话题的。例如:中秋是怎么来的?中秋佳节我们要做些什么?非常非常多,可说起中秋,我想到的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中秋三天,放假对一些人来说是三天狂补课,不管是尖子生、差生。可能个别尖子生因为成绩优异不需要补课。而我呢,成绩平平,所以就有了中秋一天的假期,另外两天就跟平时的周末是一样的,依旧是语文、吉他、英语……,补课总算还是补有所长。

补课、补课,虽然我的假期只有一天,但也算是好好休息了一番。可有些三天都在补课的人,又能有几个小时可以休息的?有些可能甚至一放学还要去补课。其实心里知道父母希望我们进步,可也不用那么挤吧?

虽然我们的假期被挤的少的可怜,但还是要说说中秋的由来。中秋,在秋天中旬,以时间命名。但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我不清楚,但听说有一个习俗:有人把传递信息的纸条藏在一个圆饼当中,这个圆饼就是月饼,也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令人十分郁闷的是,今年的中秋到哪去看月亮呢?这个让我失落至极,偏偏在中秋节下了一场大雨,真是天公不作美啊!看来只能期待来年中秋赏月了。不过能吃到月饼还是挺开心的,但赏月的节目也变成了看电视了。

记得去年的中秋,我们还没有搬新家,那时还住在六楼,站在六楼的阳台上赏月,给人一种离月亮很近的感觉。仔细观察月亮,过了五分钟都是一个样,当我觉得有点没劲想回房间的时候,月亮似乎有了一些变化,过了一会儿,月亮似乎又不怎么圆了。我觉得很微妙,就又盯着月亮仔细观察,发现没过多久,月亮又变成了圆圆的样子。

中秋,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