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个人名单揭晓。然而,让我真正感动的,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不是代表中国速度的刘翔,而是志愿到贵州贫困地区支教的青年人徐本禹小徐老师。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我仿佛看到了刚上大学是的小徐老师。军训刚完,天气已经转凉,但他因家境贫寒,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军训服。一个室友的母亲看见了,心疼他,便送他两件衣服。一个小小的善举,却让小徐老师的心充满温暖,一个念头在悄悄萌芽: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年暑假,他来到了岩洞小学,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与那里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返校的时候,面对孩子们殷切的目光,他答应,毕业后来那里支教两年。
是什么,让小徐老师能与岩洞小学结下如此深的情谊?是什么,让小徐老师放弃了城里的好环境又回到了贫困山区?是理想,是他支教的强烈愿望,让他把根扎在了贫困山区。
“我认为志愿者应该成为一种桥梁,而不是单纯的支教。”正是抱着这样责任,小徐老师离开了岩洞小学,来到了更加贫困的大石村。
我曾迷惑,同是贫困山区,为何小徐老师最终选择了大石小学?小徐老师也曾为此犹豫,但几句话解开了他心中的结:大石村在西部,西部需要这样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学校资源,学有所用,发展地方经济,从根本上改变大方县贫困孩子的受教育状况。
肩负着如此重任,让他来到了更需要他的地方。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小徐老师的支教,为贫困山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那里的孩子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
小徐老师用自己的能力,唤起了村民对知识的重视,给贫困山区带来了新的观念,也为他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同一首歌“感动中国”晚会上的小徐老师,不过是一身朴素的装扮,高高的个头,方脸庞,戴这近视眼镜。然而他却以这样的形象。感动了在场的政协代表们。也感动了全中国的人民。
当不只一个的代表对他说:“小徐老师,辛苦了!”不只一个的代表为他献上哈达,不只一个的代表为之落泪,他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平淡的人生也有舞,凡人的小事也是歌。“三有一好”的精神或许不用什么豪言壮语去诠释。千万个像小徐老师这样的人,他们就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当担起的责任,以坚强不屈的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解读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