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3-15 15:03:08
导读:【第1篇】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个问题有意义吗? 答:不是所有东西都必须有意义。 ——写在前面最近读完了《丧钟为谁而鸣》的中英译本,说实话,我很少写读后感,但这一...

【第1篇】

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个问题有意义吗?
 答:不是所有东西都必须有意义。
 ——写在前面

最近读完了《丧钟为谁而鸣》的中英译本,说实话,我很少写读后感,但这一次我不得不将这几天的心情记录下来,以便后瞻,同时也为了做一次总结。

故事的主线很明确,一名热血青年Robert Jordan参加了西班牙志愿军,在战争的硝烟中与Maria坠入爱河,没有身份与世俗的羁绊。短短三天的故事里,爱情,责任,信仰,恐惧不断发生着碰撞,Robert Jordan也在不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独自留下狙击敌人,掩护友军撤退,向这片异国土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了一个今天已不被人们所乐于提及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因为他远没有一、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对世界的前进起到多少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历史总是留下它想要留下的而删减掉其它,我们总是习惯去解析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却往往忽略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也许正是一些我们所不知的前进的原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实际上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也是进步派与法西斯顽固派之间第一次的正面交锋,虽然最后西班牙人民的反抗失败,但这场内战无疑是反抗强权的最好代表,没有之一。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历史衬托下,整个故事犹如一部自传性的回忆录,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段至死不渝的信仰都变得无比坚贞。

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何方,失败是否也就毫无意义?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场革命,西班牙人民还是甘愿沉沦在法西斯武装*的统治下,人们不会知道建立一个*的,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会历久弥新,最终会形成一个共性,这个国家所期盼的未来才会尽早到来。

我没有写到主人公,没有写到他的成长,他的爱情,但我知道我并不需要去记录它,而那些处在故事以外的故事才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人】,*,人道,人民,他们反抗着本不敢反抗的东西,他们才是那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丧钟为谁而鸣?丧钟本不需要鸣响,因为这一次的失败正是下一次反抗的开始,向死而生。

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Europe is the less.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As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were.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Therefore, 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It tolls for thee.—— From John Towne.

【第2篇】

过了两个月,终于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完了,由于书本很厚,读的时间断断续续,我竟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可是不管花多少时间我都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在一战爆发前夕的西班牙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他本是西班牙语的教师,后来志愿到西班牙当爆破手。故事便是围绕乔丹在执行炸桥任务而展开的。故事不只是讲述战争,它还穿插着乔丹与玛利亚的爱情,另外除了乔丹之外,本书还塑造了一些经典的人物。

巴勃罗本来是个英勇的人但后来丧失了斗志反而产生了居安享乐的想法,但最后他的战斗勇气还是回来了。而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则是一个性格豪爽的妇人,她因为在斗牛场的工作结识了巴勃罗并且跟他过生活,看到后来消极的巴勃罗她直骂其消极,她虽然泼辣但心地善良,正是她救了被法西 斯 欺凌侮辱的玛利亚并悉心照顾她。这些人都是打游击战的,他们为了和平而躲在法西 斯 的敌后山区为共和事业奋斗。

因为战争,西班牙人们感到巨大的痛苦。玛利亚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法西 斯 分子杀害,自己也被法西 斯 分子蹂躏,这种痛苦令她身心受到巨大打击。而拉比尔还有其他一起作战的人,他们都*离开他们深爱着的家乡。到故事高潮时,另一游击队*聋子被法西 斯 杀害了,聋子等人为了配合乔丹的工作去偷马,最后被法西 斯 发现并被围困在山头上,聋子经过英勇搏斗后壮烈牺牲,法西  斯 分子竟然将他们的头颅砍下邀功。得知聋子的死大家都很悲伤,但大家没有绝望而是在乔丹的指导下继续执行任务。

最后炸桥任务顺利完成了,而善良的老人安塞尔莫却被桥的碎片插死了,另一名伙计也被法西 斯 枪杀致死。到最后,乔丹也被炸断了左腿,他要求罗伯特和比拉尔带着玛利亚逃跑不要管他,但无论如何玛利亚都不肯离开,乔丹说,玛利亚是他他是玛利亚,只要玛利亚离开了就等于他也离开了,最终玛利亚被巴勃罗和比拉尔带走了。在死之前,乔丹承受着断腿带来的的巨大伤痛,等着杀死最后一名敌人,然后牺牲了。

看完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痛恨战争,痛恨法西 斯 ,我被罗伯特乔丹他们的为和平为人类而战斗的精神所感动。战争最后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它是苦难的制造者。所有牺牲了的人的死是伟大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我相信巴勃罗、比拉尔和玛利亚会继续为国家战斗,他们最终会找到幸福。

【第3篇】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他只是个外人。他不出生于西班牙,不成长于西班牙,他的家乡与西班牙隔着一整片大西洋;可他深爱着西班牙,它的语言、风景、人情无一不吸引着他,他为了这个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中的一切安稳与幸福。他,罗伯特乔丹,真的只是个外人吗?

她只是个女人。虽然她长相丑陋,身材魁梧,嫁给了曾热情满满、现已偷生怕死的游击队队长巴勃罗,可曾经,她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炽热的爱情;现在,她蔑视胆小的丈夫,一心向往共和党,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她,比拉尔,真的只是个女人吗?

他只是个老人。身为一个猎人,他已经步入晚年,是游击队里最年迈的成员;可他却一动不动地蹲在寒风大雪中,只为完成罗伯特乔丹交给他的勘探敌人岗位的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只为为战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安塞尔莫,真的只是个老人吗?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我们就会知道在战争中,没有什么你我,因为战争是个可怕的漩涡,它将全世界的人都吸进去,无人能逃脱;在战争中,没有什么好坏,因为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或许敌人只是个普通人,是个被母亲担忧的儿子、被妻子挂念的丈夫,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所以,当战鼓敲响,就是丧钟在鸣,当置身事外的人们还在幸灾乐祸时,他们不知道,这钟声其实就是在为他们敲响。

海明威用了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却仅描写了三天半的故事,其中的意识流占了许多篇幅。开战前,罗伯特乔丹会想到自己以前在马德里的时光,会开始奢望自己以后回到马德里后过上安稳的日子,还会想到曾经也是士兵的祖父和自己胆小而自杀的父亲;在自己腿被打伤、留在战场等死时,他的头脑已经不太清醒,可是他却坚定地想着一件事:让敌人快点来,我还能为西班牙做出最后的贡献。这种意识流细腻地写出了战争之中人们慌张、紧张、不安的心理,虽然罗伯特乔丹总给人一种冷静稳定的感觉,可只有读者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是波澜起伏,又谈何冷静呢!他的思维早已不受他控制,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一种人性,脱离现实残酷的战争,“出戏”到过去、未来的生活!海明威成功地用意识流营造了战争时真实的紧张感,让我在读书时心弦紧绷、不敢动弹!

罗伯特的结局令人遗憾却又无奈。也许,上天注定他要为西班牙牺牲,否则比拉尔也不会从他的手掌中读出死亡,否则也不会偏偏在战争前下了大雪,安德烈的信也不会送晚那么一步......罗伯特炸桥任务成功了,本次偷袭也成功了,他甚至安全地送走了玛丽亚、比拉尔、巴勃罗......可是就差一步,就差那么一小步,他还是倒在了战场上,倒在了西班牙,倒在了他注定离不开的地方。

【第4篇】

当我们在不断地阅读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所思所想古人都已想过,而且思考的也许更深邃,正如传道书所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但思考与行动是两个层面上的事。太沉溺于冥想与思索的人,就如同卢梭在写作那部并不出名的《风流诗神》之时,跑回家去,关起房门,把帘幕拉得紧紧的,不让透进半点亮光,然后躺在床上,沉醉于诗情乐兴之中,七八个小时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喜怒哀乐着。卢梭说,我度过了妙趣无穷的一夜,比我真正在公主怀中度过的还要高出百倍。恍如现实。但,冥想到现实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在冥想中事物是可以跳跃的,悲苦与喜乐的转换可以在一段变调的过门短曲中圆润的转折开来,黎明的光芒再次洒向了大地,小鸟们在树枝间开始把新的一天歌唱。但行动是能真正锻炼人,因为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亲身的体验,体验那无望的痛楚,在绝望中细数着光阴残忍的小脚老太一般的步伐。经历才是造就人的。正因为此,我才要说,是罹患不治之症才造就现在我们所看见的约翰·多恩,因为上帝让我们在常识中已经盲瞎的双眼开启,生出智慧,看见光明。

圣经上说,你们看天空的飞鸟∶它们不种不收,也不存粮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饲养它们!你们岂不比鸟儿更贵重吗?约翰·多恩在得病之初感叹道:哦,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眼看自己走向死亡,却畏畏缩缩,无法面对,因为我们将死于疾病的摧残;事实是,疾病还没来,我们就因担惊受怕而备受折磨;我们的毁灭始于这些最初的异动,疾病则加速了毁灭的过程。……唯恐自我毁灭的不彻底,拼命往自然或不自然的热病中掺入人为的抑郁病!这就是人的光荣吗?

太多的思虑、太多的关系、太多的利益、太多的荣辱、太多的自我、太多的目光、太多的渴望、太多的悲伤,哦,太多太多,在常识中我们正在失去双眼,在常识中我们正在死去。

【第5篇】

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共有40多万字,但其实描述的只是三天的故事,主人公三天来不停的心理变化,还有其他配角的变化以及带给主人公的影响,让这个故事非常的真实。真实到我以为这是海明威自己亲自参与过的事情。事实上,海明威也确实在西班牙内战的时候作为国际纵队去协助西班牙*,所以我相信,唯有真实的体会方能写的如此真实,唯有参与过才知道心灵的变迁,唯有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文学的襁褓。

之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很高,首要在于它反映了大时代,在那个时代下的人、事的交流碰撞用这一个事件就把大致的轮廓完全勾勒出来,可以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个时代。我相信,数百年后数千年后,当人们读到那个时候甚至于现在的资料的时候,这部小说的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其次在于它里面有很多人的心理的描写,主人公处于好几个矛盾的冲突之下,每天都在做着强烈的心理变化,在用理想来说服自己做自己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而即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然在用他的坚韧、才华、技能、指挥来将事情安排妥当,仍然在用自己的温柔来呵护关心的人,恐怕硬汉就是如此,面对逆境更能奋发。#逆境奋发#

再次,这部书用真实的故事刷新了我的战争观,战争中,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少数,

在《丧钟》中,真正的长枪党(反派)在后方*着人民,而在战壕里和共和派对垒的是敌占区的平民。长枪党人在*,共和派也在*,虽然有一个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理由, 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

我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都是好战者,认为战争是铸造英雄的火炉,而《丧钟》却告诉我,战争,受苦的都是下层人民。一将功成万骨枯, 尔曹身与名俱灭。

相信小时候,很多男孩都会有英雄情结,我也有。因而导致了我的好战情结。其实这种心愫是对激昂狂飙的生活的向往。但工作以后,却发现生活仍然是循环往复,刚开始的时候甚至有些无聊。但现在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我却发现,生活本来恐怕就是这样,罗伯特乔丹如果没有去西班牙参加内战,恐怕他也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师。而生活中的硬汉,想必就是那些能在循规蹈矩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往复的日常推陈出新,做出自己的独特。

最近这段时间,看到几篇文章,都在讲英国式的变革是理性的,而法国大革命式的革命似乎很滥杀无辜,损害了社会。从《丧钟》中看,暴力革命似乎也并不那么有智慧,也有很多瑕疵。

从我的角度来看,如今的社会,技术是比较强的驱动力,正如第二次技术革命前夕,电力的发明之前的那段黑暗。我相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洗礼和武器大发展,维持稳定的前提之下,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乃至于人工智能会是改变社会的当仁不让的驱动力。

不过我在这场新的技术变革里面起的作用恐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人生的悲剧在于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成为风尚的弄潮儿。但《丧钟》中的主人公,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种悲情硬汉,很多人都说,做什么事想要做就去做好了,不用考虑后果如何,我想,《丧钟》里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有很多道理,口头上接受,心理上未必就可以接受;心理上接受,胆量上未必就可以承受。

不管如何,丧钟为每个人敲响,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是奋发壮烈不屈不挠,还是得过且过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