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依旧“呼风唤雨”,可无法阻止我的出游。我独自出门,去了西湖博物馆。
西湖博物馆新建成不久,是一个座落于南山路钱王祠旁的地下文学宫殿。面对着中国美院,背靠美丽的西湖,院、湖为博物馆披上了“浓浓”的外衣——如此深的文化底蕴。
杭州的大多数公园和博物馆有着人性化的设计,几乎不收门票,还有优质的细致讲解。今日又别于往日,进入这知识宫殿,入耳的既不是寂静的风声,也没有讲解员柔美的嗓音,而是孩子的哭闹,喊叫。我不去制止,因为这不是我的事,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再说了,孩子那么小,爱哭闹本来就是天性,黄金周被父母拉来“学习”,耍点小性子也应该。
我从包里拿出SonyCD机,欣赏起“班得瑞”的音乐,那是种“来自瑞士一尘不染的音符,空灵飘渺的音乐世界”很适合在“喧闹”的场所聆听,可以平复心情,使注意力更为集中。
馆不是很大,但是馆内展品却很多,“花头精”蛮透的。有人专注于“苏白二公,西湖三杰”,有人对钱币很感兴趣,有人分不清“青、草、鲢、鳙”,忙拉“内行”指点“迷津”,还有人对西湖十八景饶有兴趣。
我既不在乎上述景致,也不在乎水幕的四季的西湖,更不用说那32个西湖了。我没有去看曾经有哪些名人来过杭州,游过西湖,更不知道杭州有多多少少的特产出口。
我只留心了两件作品:一件是王玉君捐赠的五代的箭镞,另一件是火花盒上的“西湖”。
自以为这两件物品是最能体现我国的先进的,西文国家在13世纪特别推崇冷兵器,可我国从五代开始就有箭镞。当西文国家还在为白磷容易自燃,火柴有危险的问题犯难时,我国却早已将艺术和生活紧密融为一体了。
由于是“走马观花”,很快就到了出口。出了馆门,拔下耳机,揉揉酸痛的耳朵,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桂花香沁入心脾。望望远山,突然想起前几天刚学的《泪珠与珍珠》,冰心说:“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原来良心就是这样,那么鲜,那么亮,充满生机。
看看手表,时间差不多了,该去吃午饭了,下午还要接从日本风尘仆仆回来的朋友呢!
没有去餐厅的直达车,也没有空的出租车,漫步于西湖旁,微笑着,青春洋溢在脸上,身心沉醉于景中,梦想放飞于将来!
点评:
流畅的思绪和老到的手笔是本文突出的优点。
西湖新景很多,作者围绕参观博物馆这一中心事件,叙写见闻,展开联想,抒发感慨,笔触涉及音乐、古迹诸多方面,却杂而不乱。特别是对“五代的箭镞”和“火花盒上的‘西湖’”的评述,流露出厚重的民族自豪感,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