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25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25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2-01-12 17:22:14
导读:“歌锄禾,醉南山,《梁父吟》知天下先,茅庐寒,先生高卧亦悠然。”不得不说丝齐的歌词极为生动地描述了小说里卧龙岗中的这位大贤修德修身的境界,百千年来,在人们心中,...

“歌锄禾,醉南山,《梁父吟》知天下先,茅庐寒,先生高卧亦悠然。”不得不说丝齐的歌词极为生动地描述了小说里卧龙岗中的这位大贤修德修身的境界,百千年来,在人们心中,诸葛孔明也一直以一副出世的态度而为人所赞叹。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偶像级人物,即便用看待正史的眼光来评价诸葛亮,在我看来他也依然是崇高的。

虽然诸葛亮幼年丧父早早便躬耕于垄亩,但是父亲及叔父也是做过官的人,在乱世中隐居一方面可以自保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一个相对安稳条件下积极进取的优势,诸葛亮不是隐士,他是那种抱着出世的态度想去做入世的大事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刘备闻名而来的三顾草庐。一个放浪形骸只想舞文弄墨的隐士是不会自比于管仲乐毅,也是不会被很多人推荐夸举的。三顾草庐小说中情节复杂,但在三国志中能找到证据的只有一句“凡三往,乃见”和出师表里的那一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了,细节什么一概不知,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心中,结合当时天下形势,刘备是那个乱世中最适合他的主公了,而刘备的相邀出山也顺理成章,应该是好基友“两情相悦”的事,但为什么总共去了三次就概莫能知了,推论假说有很多,可能有道理但是既然无从考究在这里也不详细论述了。

平心而论,出山后的诸葛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太多表现,帮刘琦处理了一次世子之争的家乱倒算为刘备日后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后来刘备的主力军就是刘琦江夏的这两万军队。小说里关于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和孔明并没有关系。将心比心,诸葛亮出山当时才27岁,而刘备年近半百,虽然刘备懂得任用贤能但俩人还是存在年龄上的代沟吧,诸葛亮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做后勤工作,受信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去江东联孙抗曹是他代表刘备完成的一次重大使命,诸葛亮游说孙权的台词也极具雄观大略充分展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干。但是孙刘联盟最终达成的最主要因素可不是小说中诸葛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智激孙权这样的小儿科,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外界军政大环境造成的,鲁肃刘备孙权只是迫不得已必须抱团不然就可能被曹操团灭。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孙刘两家矛盾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孙刘联盟也早已名存实亡,至于后来的美人计也真真令东吴陪了夫人折了兵,可以说刘备和孙权的战争早晚必来,而日后孙权联合曹操偷袭关羽夺得荆州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夺取西川的过程起初,刘备也是带着庞统入蜀的,诸葛亮与关张负责镇守荆州一带,调度后勤以供前线。后来庞统中埋伏身亡,刘备军力不足才召诸葛亮张飞赵云一同入川的。
 西川之主刘璋虽然同样贵为大汉刘氏之后,但在有刘邦之器的刘玄德面前他的智商被碾压了,在这场政治阴谋中刘备虽然失去了他的大贤庞统但是依然很轻松的拿下了西川这偌大的天府之土,也成了蜀汉的根基所在,诸葛并不是这场阴谋的总策划,幕后第一黑手还是刘备本身,所以说诸葛之于刘备是一位辅佐的栋梁之才,拥有最终拍板权的还是他刘备,而不是像演义那样什么计策全是诸葛亮所出然后刘备只会“嗯”、“军师所言极是”之类。不过跟了刘备这么多年,对于诸葛亮的能力还有忠诚度刘备比谁都清楚,这也是后来刘备能全心将刘禅托负给诸葛的重要原因吧。

公元222年,蜀汉创始人刘备被东吴陆逊大败于夷陵,后逃到白帝城,次年病逝,临终托孤诸葛亮,关于这段另记述于《我眼中的刘备》一文,诸葛涕泣受命,称愿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确实做到了,成为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因为有诸葛的安顿,蜀汉平稳进入了刘后主的时期,这期间诸葛亮可谓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这之后的11年里,诸葛亮真正以扮演了蜀汉第一人的角色而登上了历史舞台。

特殊的君臣关系造就了又一段传说,虽然后人对刘禅褒贬不一,可无论怎么说,在诸葛执政的这11年里,刘禅基本如刘备夙愿所托的那样,事诸葛亮为相父,在国政上对于诸葛治国治军还是言听计从的。实际上这时候的诸葛亮有点汉献帝时曹操的意思,从权力大小上来讲两者确实相似,只不过诸葛没有像曹操那般飞扬跋扈,对于皇帝依然毕恭毕敬,给后人留下的是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我们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贵为皇帝的刘禅在这期间坐镇成都,为北伐军提供后勤,虽然出师未捷,但蜀汉政权内部并没发生过大的动乱,从这点上看出,诸葛亮和刘禅的治蜀方略还是很有成效的,刘禅也绝非“扶不起的阿斗”。这对非常君臣各自内心怎么想的无从得知,但我想刘禅虽然一方面有一位忠心的相父辅佐他很安逸,可另一方面他这个大权独揽的相父限制了自己的成长,也约束着自己的*,权不在手的他心里肯定也会不爽的。至于诸葛亮为何不逐渐将权力交给刘禅,我想还是其人谨慎而忠心不放心,对于这个问题智者见智,在这里我就不多评论了。

诸葛亮治国公正、公平、公开,依法治国,这是能够使得蜀汉政权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当年刘备带去的这帮荆州人士真正和当地蜀人和谐共处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毕竟曾是两个利益集团,经过刘备诸葛亮的努力,矛盾才得以减少。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丰收,犯罪盗科者几乎消失,甚至达到了夜不闭户的境界,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连年出征长期打仗,即便再丰收也抵不了打仗带来的军粮兵卒的大量消耗,平民百姓哪怕嘴里不说,心理肯定是有怨言的,但从诸葛亮死后百姓自发为其祭祀立庙来看蜀人还是深深敬爱着他们的这位一心为国的丞相,在蜀汉诸葛俨然已成神。后期的蜀汉其实依然是三国里最羸弱的一个,人才不济成为很大的问题。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对外战略并不能算错,因为拖下去蜀汉绝对拖不过中原曹魏集团,这是大环境所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两个国度的实力对比并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改变的,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

陈寿评价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对于诸葛亮最后的一句评价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诸葛后期大多数时期和司马懿对抗,而作为晋国人的陈寿不敢去高颂司马氏对头的军事才干,这么做等于打当朝者的脸,因而是不够真实的;也有人认为诸葛后期军事上的确没有那么大放异彩而且还犯过一些错误因此陈寿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小生看来两者皆有道理但又不是那么重要,无论如何,诸葛亮已经是完美主义的化身了,只要是人就必然有其缺点,我们尊敬诸葛更在于其为人之忠之智之修行。至于那个不可能成功的北伐“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魏国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一己之力成事是不可能的。读三国志可以看出陈寿是很敬佩诸葛亮的,还专门请示晋朝当权者为诸葛亮单作一集,而作为后世正统需要,诸葛亮的忠君形象也被后世日益放大,关于他的传说也越来越多并逐渐走向神坛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