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闹市右清流,二三油纸伞撑起万千愁。
何为油纸伞?竹骨,纸面,遮风雨。可具体否?驱恶,辟邪,护平安。
油纸伞相传最初为鲁班的妻子云氏所造,因为鲁班经常在做工,为了让鲁班不被雨淋湿,他的妻子把竹子劈成细条,用兽皮蒙上,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 张开如盖,这便是最早的伞。随着后来的纸的发明,文人墨客多在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后相传甚远。
在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故事,女子巧笑倩兮,眉目如画,在烟雨朦胧中,亭亭地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湖面低矮的石桥上,迎面遇见翩翩少年郎,在油纸伞下遇见一段邂逅。《雨巷》中也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美好浪漫的雨中景象,撑着油纸伞的景象已成为古典爱情的代表。
关于油纸伞的制作方法,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体现了油纸伞制作的复杂。传统的油纸伞制法传承千年,需经过八十多道繁杂工艺和十五天日程才能制成一把。每一份材料精挑细选,从选竹到水浸、蒸竹、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线、串联、裱伞、曝晒、翰花、油伞、晒伞,这是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的制法,传承了千年的古法,纯手工制作,极具古朴韵味。
忆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公益广告,父亲是一个手艺人,为远行的女儿亲手做了一把油纸伞,从一根根竹子的挑选,将竹子打磨光滑,制成伞骨,用纸糊成伞面,绘画,晾制。整个过程仿佛对待的不是一件工艺品,而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将对女儿的祝愿全部铸进了伞中,最后结束是女儿撑着油纸伞离家,濛濛的小雨中渐行渐远,带着父亲的牵挂与羁绊,无论到达何地,都不会孤单迷茫。
这繁复的工艺是匠人的传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油纸伞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维持生计许多手艺人不得不放下油纸伞。当油纸伞成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后才被人们了解,人们才知道有人还在坚持!安徽的徐修生老人坚持着大红袍油纸伞的制作,有婚嫁时美满团圆恩爱的美好寓意;杭州的刘有泉老人传承着余杭油纸伞,融入了节节高升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他们年逾花甲却依旧坚持着文化的传承,他们是时光中的匠人,他们撑伞走过时间的长河!
伞佑美满,伞有风骨,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颗明星。中国文化的根离不开工艺的传承,本质上是一代代手艺人不忘初心的坚守,是镌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生来便随着血液奔流不息,生命不停,眷恋不止。
“纵使千根骨,终归一点心”油纸伞带着人们愿一起风雨同舟的愿望,因匠人的坚持不懈与亘古不变的守候,终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