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这是清华园林“四剑客”之一林庚先生对诗的毕生追求,诗句从何处来?它是由一个个方块字连成的美妙语言。从《诗经》开始,“撩人”的中国诗在世界文化的潮流里便独领风骚,成为林庚先生放不下的情怀,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风》、《雅》、《颂》三个部分,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也为之后诗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则是中国诗歌另一个重要的派别。屈原是中国的浪漫主义之父,“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他的诗歌里总是洋溢着想象和激情。
盛唐过后,又迎来宋词。词算是诗的另一种形式,但较诗更为丰富。词可填曲,亦可弹唱,且更易抒发感情。于是,这种“新体诗”在宋朝流行起来,成为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的“心头好”。
元曲则在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诗词的一种转型。较诗词相比,元曲更长,叙事性也更强,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但如果拆开来看,元曲也有看如诗词一般优美的句子。失了这样的每句,元曲恐怕也不那么吸引人了,元曲是对诗词文化的良好继承。
到了明清时期,各式小说兴起。可千万别忘了,诗词这芯烛火,依然要燃烧明清小说的“半壁*”。《红楼梦》里爱办诗社的哥哥妹妹们,个个都是写诗的能手,像香菱这样的姑娘,也能从梦中“偶得佳作”,足见诗词魅力之大了。
到了近现代,涌现出千股爱国诗潮。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爱国的方式,看罢却只能惊呼“过瘾”。诗人不分职业,*可以是诗人,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可以是诗人,革命烈士秋瑾也可以是诗人。国家危机,爱国热情高涨,各类爱国诗歌涌现,大部分诗歌脱掉古文的外衣和格律,蜕变成更易理解的白话文诗歌。
有人说,中国诗歌之美在当代已经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其实不然。当代中国,诗歌的创作数量的确比不上过去多了,因为人们更愿意去品味,去发现那些前人没有吃透的诗歌。生活节奏之快,人们选择用新媒体去体味前人“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般清幽恬静、潇洒旷达的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留传》,这些令人感慨、感动亦感性的诗歌又以别样的方式牢牢占据人的脑海。中国诗,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总要以不同的“姿态”,在世界文化的潮流里掀起一层巨浪。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诗是活着的语言,是今人不可缺少的语料库。诗词总能轻易地一语道破生活之美,“兴之所至,其乐无穷,发自内心热爱古诗词,最值得推崇”,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人们最喜爱的方式,于文化之流中熠熠生辉。
“雨中湿了一片柏油路,巷中楼上有人拉南胡”,林庚先生《沪之夜雨》中的巷中南胡驱散柏油路上悠扬绵长的细雨。中国的诗歌,正以骄傲且撩人的姿态,于万端激流之中,点起一芯烛火——点起一芯照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