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年个省市的中考真题中,记叙文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学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生作文写景指导,希望对您有用。
第1讲:融合季节特征
时间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还可以从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来写。这样,不仅从时间上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把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方纪的《三峡之秋》,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不同特点,描绘了三峡中秋之日不同时间的不同美景。 抓住季节特征描写自然景物,一定要对景物四季不同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描写时,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在描写景物的四季特征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各有侧重。此外,融合季节特征描写景物时,不能变换景物的地点,要描写的是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的景色。
郦道元在《三峡》中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梁衡的《夏感》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加起来也不过70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季节气息,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背景。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2讲:随从时间进程
景物总是随时变化的,所以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描摹日出、日落、月上、月夕等天空的景色变化,以及刮风、下雨、下雪等气色变化,不妨随着景物的变化来写。这样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景物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如此才能言之有物。比如观察日出,就可以按时间进程进行观察,观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云朵、太阳以及四周景物的变化,对日出的全过程获得真切、清晰的印象,这样描写出的景色就会内容充实,生动具体。
在描写景物时,千万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才能反映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还得把景物在各个时间里自身特征的变化描写具体,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景物变化的小电影。在一篇题为《春夏秋冬的表演》的习作中,作者别出心裁地把春、夏、秋、冬的景色和神韵,比喻成四幕剧来描写,描述了新的画面:大自然是一座宏伟的舞台,大地是一张神奇的幕布,季节,则是高明的魔术师演员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表演出自己的绝招,春姑娘散花的轻盈,夏少年注目的火热,秋少女掷果的羞涩,冬孩子胖手的指挥,令读者油然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和美感。
抓住特征有赖认真观察,观察是写景的前提。观察有得,才能藉以仔细分析,以致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从而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使景物的特点突出。同一景物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景色是不一样的。随从时间进程描写景物,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并做到各有侧重,避免画面相似,而不能只是改变景物的地点,但侧重点可以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同中有异。《山市》,这篇文章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②发展阶段:
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这样,就是随着时间进程的描写手段达到了说明山市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全过程的作者意图。
第3讲:定点逐次绘景
定点逐次绘景,即作者观察点不变,依次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描写景物的一种常用而特别有效的方法。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在画出了小屋的位置之后,转入对小屋周围环境的直接描绘,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此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定点换景”。
采用这种方法写景物,要选择、固定一个最有利的观察点,这一观察点必须能放开目光统摄景物的全貌,可以把整体景物分作若干个小的景点观看,或仰望,或俯瞰,或平看,或环视,然后将视野里出现的景物,即每个小景点的特色,按照空间顺序,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先中间后两边……一一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譬如,峻青的《雄关赋》,写登上山海关城楼远眺:“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作者由北而南、由远而近从地势和气势上写了山海关的雄伟险要,表达了自己登关眺望时的感受。
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都得加强注意。
注意选择好观察的“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例如:“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看得出来,这个观察点是“梅雨亭”,立足在“梅雨亭”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了全景感。显然,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不同视野的转换,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侧面、立体化地去发现,才能准确体察出景物特点。
注意把握住描写的“度”。清楚地交代观察点,即使不用文字作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写时应注意变换写景角度,要按照一定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例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中先后两
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多角度、散列式的生动描写,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
第4讲:定景不断换点
定景,即固定景色,即所描写对象;点,即观察点。定景换点即固定景物而变换观察角度。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确定景物而改换观察点的方法描写景物,能够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差异写出来。此法的要义就是定景换点,也可以称作方位介绍法。竹乡,满世界都是竹子,为了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先从三个观景点去描写竹林:第三段主要写远处所见,第四段主要写深入竹林所见,第五段主要写登临竹坞所见。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该文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描写小屋面貌,也就是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或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只是要始终注意三点:①要把观察点及其变化情况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在什么地方的哪一个位置观察到的。②交代观察点时要按照方位有一定顺序地描写,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③描写景物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使读者对景物有整体感;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这里,我们来看孙犁笔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作者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定景),而几处(换点)描写均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小说开头有一段精妙写景:“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国土,却被敌人侵占着,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爱憎鲜明!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这段写景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也很自然地铺垫了后边的故事。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在敌人的*下多半只能是夜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便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同时,“北斗”又是一种暗喻,即党的光辉的指引。至于小说末尾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
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置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因为“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第5讲:移步取舍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譬如:“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是谓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就是以游踪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顺序,从不同的观察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也比较适合于“参观记(”“参观记”或称此法为参观介绍法)。
《小石潭记》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长江三峡》描写瞿塘峡时,也是主要以移步换景的方式来描写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踪的变化,自然景物呈现出动态的诗情画意。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或环境时,一般是按照“行踪”(即参观的顺序)组织材料。其时也要注意几点:①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根据参观的路线有条不紊地具体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④要进行精心的剪裁,力争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⑤要将所见景物的外观特点及其作用、意义结合起来写,这样可以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向导的介绍穿插起来写,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九寨沟风景》就是这样描写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海拔在20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先来到美丽的五彩池,五彩池就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一样……继续往下走便是犀牛海,……离开犀牛海,在诺日朗瀑布不远,便听到“哗哗”的水声。诺日朗瀑布,海拔2365米,瀑宽270米,落差20米,宽达300米……瀑布对面建有一座观景台……”
“盖诗文所以足贵者,贵其善写情状。天地人物,各有情状。以天时言,一时有一时之情状;以地方言,一方有一方之情状;以人事言,一事有一事之情状;以物类言,一类有一类之情状……情状不同,移步换形,中有真意。”(清#8226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景物的形状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据以多方描摹,刻画景物变化,并在描写中注意变换描写的角度,使描写主体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竹林深处人家》的作
者先从三个观景点去描写竹林,接着移步换景,由看到炊烟而带领我们进入竹林深处人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竹房子、竹板凳、竹门、竹窗、竹椅、竹床、竹碗橱、竹摇篮,接山泉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也是竹箬做的。在这竹的世界里,吃、喝更是带有竹的气息,从而让我们对竹乡的竹有了一个立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