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俞樾与尤侗的故事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清代名人俞樾与尤侗的故事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6-10 09:06:42
导读:清代名人俞樾与尤侗的故事导语:关于清代两个名人的故事,尤侗与俞樾,有真学问,是真名人,让人敬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尤侗:怎当...

清代名人俞樾与尤侗的故事

  导语:关于清代两个名人的故事,尤侗与俞樾,有真学问,是真名人,让人敬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尤侗,字同人、展成,晚号西堂老人,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今江苏苏州人。他曾六入科场皆名落孙山。顺治九年他以拔贡身份赴吏部应选,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但没几年即因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被革职调用,他愤而辞官。康熙十八年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明史》。三年后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号书斋名“西堂”。

  尤侗才思敏捷,早有文名,曾以《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以及《读离骚》杂剧流传禁中,受顺治帝赏识。“制义”又称制艺,即通常所说的八股文,是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文体。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一篇游戏八股文,题目出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这样的情节: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莺莺离去时,有意无意间回头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这一眼竟把张生给看惊呆了,以为这是莺莺特意抛给自己的一个媚眼。他痴痴地站在那里,半晌没回过神来。之后他唱道:“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临去秋波那一转”,生生地将张生的魂给勾去了,其魔力之大,竟至于让张生的“魂灵儿飞在半天”。这一段唱词形象地勾画出了张生的“惊艳”之状。

  大概是因为读《西厢记》时对“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这句唱词有着特别的体验与感悟,尤侗便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有趣的八股文。这篇文章最后写道:“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文中的“双文”指崔莺莺。“四壁画西厢”,典出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转语”是佛教用语,禅宗把能拨转心机,使人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称为转语,又引申为解释的话。

  尤侗以科举考试八股文的“正经”之体来议论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不正经”事,不仅文体形式与文章内容之间形成严重的不协调,而且文章仿张君瑞口气的作法几乎完全消解了八股文“代圣人立言”的庄严性,给人一种佛头着粪之感。但是从作品的艺术趣味来看,这篇旧体新材写成的文章反倒更加生动巧妙、出人意料,尽扫八股文的迂腐相、头巾气,称得上是一篇八股文产生以来不曾有过的构思奇巧、极具创意的文章。难怪清人梁章钜将它收入自己所编的八股文选集《制艺丛话》,作为他人仿效的范文,当代学者启功先生也将它称为“最著名的游戏八股文”。

  虽然在政治上俞章两人不欢而散,但章太炎对俞樾的学问人品还是十分崇仰的。章太炎自视甚高,喜欢褒贬人物,并且赞许者极少,但对俞樾却极其尊敬佩服,如果有谁在他面前说俞樾坏话,他就会不分皂白,挥以老拳。有一次他在西湖跟梁启超等人聊天,梁讥讽一副挂在面前的俞樾所撰的楹联,章听后顿时大怒,马上与梁动起武来。晚年的章太炎曾特意到杭州去祭拜俞樾故居,有对自己年轻时言词过激表示懊悔之意。为此他郑重其事地穿起马褂,带上香烛与水果。但他并不知道此时的俞楼已经数易其主。到了俞楼门前,因语言不通,为管门的老妪所阻,为等房主,他在门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他对同行的人说,祭拜老师,应该立雪,多等几个时辰没有关系。房主到来后为此十分感动。章太炎进屋后一一瞻仰了旧时之物,然后在写有“春在堂”三字的大厅中点起香烛,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俞樾很早就为自己写过一副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这副自挽联除几个数字外,用来总结俞樾的一生是颇为确切的,但更为确切地还是他那句“花落春仍在”的诗。这句诗可以看作是俞樾一生的写照:早年考中进士,又放河南学政,但因“试题割裂经义”而被罢官,可谓是宦途“花落”;而自此著述课士,一生著书五百卷,培养学子数以千计,成为海内外崇仰的大师,可谓是“春仍在”。“花落春仍在”一语,又可以看作是俞樾的一种坚定的自信,一种给自己的精神力量,一种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官虽然丢了,但著述课士的事业之春却始终不曾离去。

  康熙十九年,清军平定四川,尤侗等数十人同时进献《平蜀赋》。皇帝曾指着他的名字对身边的`文学侍从说:“此老名士也。”当时“天下羡其荣遇”,尤侗本人更感到荣耀异常,于是他在自家的堂前屋柱上题了一副对联:“真才子,章皇(顺治帝)天语;老名士,今上(康熙帝)玉音。”以表达他对“受知两朝,恩礼始终”的感恩戴德,同时也借此以自我炫耀。康熙三十八年皇上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亲迎于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寿辰,他作《万寿词》祝寿,“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匾额”。四十二年康熙再次南巡,晋尤侗为侍讲。

  尤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遍传人口。所撰《西堂杂俎》盛行于世,但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十之八九格调不高。他的文章不以思想深度见长,而以才情趣味取胜。他在《自序》中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故名“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他还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

  纵观尤侗一生,早年游戏八股中的“临去秋波那一转”,或可看作是这位颇有才气的读书人抛给当道的一个“媚眼”,可惜当道不解“风情”,僵化刻板的科举制也使他难以施展才能,尽管他颇为“靓丽”,但在当道眼中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烟花女子,不堪正式“聘娶”,以至于终生与科名无缘。不过,尤侗还是以他的文学才华把自己的“芳名”留给了后世。

  俞樾:花落春仍在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经学大师,当代红学家俞平伯曾祖父,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放河南学政,期间因“试题割裂经义”,被御史曹登庸劾奏罢官。此后移居苏州,先后主讲苏州*书院与杭州诂经精舍等处,在诂经精舍时间长达三十一年。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研究,潜心学术四十余载,被尊之为朴学大师,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人才,日本学者称颂他“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

  道光三十年,俞樾中京城春闱第六十四名,成为俞氏一门首位进士,在尔后不久的礼部覆试中,他获得第一,这虽不能与状元相比,但仍是十分荣耀的。覆试的题目是“淡烟疏雨落花天”,面对这样的题目,俞樾写下了一首使他声名远播,且影响其一生的诗。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花落春仍在”。事后,俞樾了解到自己的卷子是经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审阅后定夺的。曾国藩在阅批了俞樾的考卷后,认为诗文俱佳,尤其是卷首那首五言诗的首两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可称破题绝句。他随即传示给主考官杜受田(咸丰帝师傅),以及其他阅卷考官,并执意要将俞樾举为第一。同僚们聚而观之,在反复咀嚼了这份考卷后以为:“文则佳矣,然则仓促间安能出此佳构,定然是以旧作塞责罢了。”但曾国藩仍执著己见,拈须说道:“不然,其诗与文十分相称,难道诗也是宿构的吗?”他接着说道:“'花落春仍在’与小宋(北宋宋祁)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的佳句有暗合之处,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此生他日成就,未可量也。”经曾的一番解释,其他考官无法再驳,议遂定。三十年后,俞樾在《俞楼杂篡·玉堂旧课》中回忆道:“此庚戌进士覆试题也,诗甚不工,然'花落春仍在’句,为吾师曾文正公所赏,其后余遂以'春在’名堂,因此名集,至今海内皆知有《春在堂全书》,则此诗其缘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