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的角落,潮湿的空气,人群来来往往,却不能使修女的脚步停歇。嗒嗒的脚步声,在那些所谓“不可触碰者”的耳里听起来简直是夜莺悦耳的鸣叫;无比平凡的纱丽,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看来仿佛成了天使的羽翼;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在伸向穷人时已经成为上帝的恩赐。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便是会不会爱。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她本可以安心地做她的小龚莎,结婚生子,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但她对安逸的生活说:不。她毅然离开了安稳的生活,向上帝效忠,发下了永不可更改的三誓愿。来到当时相比来说贫穷落后的印度,但她依然不愿生活在富足的圣玛丽中学做一名老师,领着丰厚的薪水,苟然度日。她不管众人的反对,不顾哗然中带着嘲笑的目光,只留给人们一个无比坚定的背影。
“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你说你听到了圣方济各的祈祷,你说你听到了梵蒂冈城的圣歌,你说你听到了上帝的呼唤。那么,我问你,一贫如洗的人们在贫穷中祈祷,你听到了吗?饥饿的孩子们无助地唱着圣歌,你听到了吗?病危的病人在痛苦地呼唤,你,听到了吗?是,太多人听不到,我也是。但她却听到了,并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驱走一片阴霾,换上一片蓝天。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很多人以为,她住的和穷人一样,吃的一样,并且去服侍穷人,肯定是无比辛苦的,想必也不会快乐。但是,我们都错了,她不但不悲伤,反之喜悦。她把爱传播到社会的最底层,把幸福传递给别人,她不留存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小小的“中转站”。然而她并不是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她收获了无尽的快乐,她生活在自己给穷人撑起来的一片蓝天下,她是快乐的。
“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善良是人们天生就有的,但是却一个个在世俗中磨平。她却把善良发挥到了极致,日复一日地奔波,不为钱财,不为权利,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把爱传递到另一个可怜人手中。扪心自问,我们为别人做的有多少?帮助,也只是一张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一张有钱币之名的纸罢了。这,哪里赶得上一个温暖的,有温度的,向穷人敞开的怀抱?
人哪有好的,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那我们不妨尝试着让我们好的程度多一点吧。德兰修女,德兰姆姆,不管是哪一个名字,她对社会最底层的人做出的关怀,都被无形的时间记录着,经过历史的冲刷,也不变鲜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