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空悠悠——读《红楼梦》有感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书也枉然。《红楼梦》多被认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影响极其深远,以至于兴起了一门学说——红学。其作者曹雪芹也是于悼红轩中批阅十余载,增删五次,才创作出这部奇书。
初读《红楼梦》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恍惚记得在讲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登场,觉得略带趣味。终于在五年级的暑假,我想起了那本在书架上《红楼梦》,怀着期待打开了这本书,看着诘屈聱牙的生僻字,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我摸不着头脑。
再一次见到《红楼梦》是在历史课上,对它的了解也还是知之甚少。便计划借着这个假期,将它读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与关注。更多人关注的是宝黛的爱情故事,而我的目光却被宝、黛二人的性格紧紧吸引……
“鬓若道裁,眉目如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苦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是宝黛初见时黛玉眼中的宝玉。贾宝玉衔玉而诞,风流多情,“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是他的判词。虽说这判词似乎是对贾宝玉的讥讽与嘲笑,但我却认为曹雪芹欣赏上贾宝玉的,是对他不屈于现实,敢于突破现状的赞美,这首判词寓褒于贬。这体现第十七回大观园是才对题额中,只有在才对题额实,才能写两句充满意味的对联,让父亲开心,可在当父亲夸赞稻香村自然美丽时,立马强调这是“人力矫力为之,算不得自然”,与父亲发生冲突,将父亲气个半死。这一事件的发生恰好体现了贾宝玉不拘世俗的性格特征。
宝黛初见时,眼中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一描写可以说是将林黛玉体弱多病,爱哭的形象深深印刻在我们心中了,黛玉爱哭是确确实实的,但如果一提到黛玉就只想到哭哭啼啼就显然是误解了。实际上,黛玉和大观园里其他姑娘一样,爱玩爱闹。
另外黛玉还幽默感十足是大观园里的“段子手”。这体现在在第四十二回中,贾母命惜春作一幅大观园行乐图,当大家说到绘图的准备工作时,宝钗特意为惜春开了一个用料的单子,单子最后写道:“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疑惑不解,黛玉解释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引得众人捧腹大笑。且黛玉的幽默与王熙凤、刘姥姥等人的幽默不大相同,她的幽默主要还是在于一个“雅”字,所有的玩笑大多都有来处,宝钗也一直很佩服,嬉笑怒骂皆成玩笑,“真真颦丫头这张嘴啊,让人恨不是,喜欢也不是!”抛开对黛玉的刻板影响,深究原著,她其实也是个慷慨坦荡,有颗七窍玲珑心的女子。
在红楼一书中,大观园中的女子或许曾经都朝气蓬勃,心怀憧憬,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黛玉才情横溢却病逝在床;宝钗识得大体,得人心才情与黛玉相比有无过之而不及,可却落得个独守空房的结局;元春在宫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迎春被丈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异乡、惜春出家……红楼中有太多太多令人叹惋的悲剧。曹雪芹用他的笔给我们写出了那时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客观而又真实的揭露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堪称‘时代的镜子’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虽然目前我还不能完全读懂《红楼梦》里的种种深意,但我依然会通过不断地阅读,来督促自己进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给自己带来启发,获得提升,红楼一梦,红楼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