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而我在读完鲁迅先生的名篇《朝花夕拾/呐喊》后不禁感慨------。
朝花夕拾,一部叱咤风云的文学巨作,其中一文一字都值得去咀嚼品味,单从历史价值上看,丝毫不输给《红楼梦》类型的四大名著,至少在我看它们是难分伯仲。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隐藏的是民国时期封建主义的余毒以及人性中最为根本的丑恶,用批判的口吻将中国人的“劣根性”和盘托出,也因此我戏虐的称之为民国时期的“七宗罪”,而《呐喊》更是作为当时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在《药》一文中,以“五四运动”领袖秋瑾为原型的夏家子女在饱受了封建主义的余毒同时,也为我国革命打下基础英雄的下场感到悲哀。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什么?是起哄!国人最讲究的是“团结一心”,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不是也曾提起这么一句吗?那些文人墨客,无不是见风使舵的‘真小人’,他们狼狈为奸,群起而攻之,痛打落水狗,这不禁令人心惊胆战。在“秋瑾”被处决时,看台上的人们对这位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没有表现应有的敬畏之心,反倒是嬉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我看来这群人的麻木不仁已经让他们变成了喋血的恶魔。
贪婪,本就是七宗罪之首,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极为生动,文中的栓子一家完美地将封建主义人民的愚昧无知描写的淋漓尽致,而那红眼阿贵更是喋血恶魔的代表,贪婪的使者。砍个头还要收小费,简直是比刨坟开棺还要丧心病狂。正是反映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那封建主义官僚中饱私囊为了一己私利而剥削平民的方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秀才梦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他毫无一技之长,成为了在封建主义统治下惨遭迫害的“可怜虫”。但他完全是一手将自己拖入了无底的深渊,在他初次涉足于社会之时,凭借着写得一手好字,让许多达官显贵倾慕而来,可孔乙己生性懒惰、*散漫惯了,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带着笔墨玩失踪,久而久之,他的信誉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人找他写字了,他的这个懒惰也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
惰性,国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人们做什么事都凭着兴趣,兴趣尽了也就自然而然放下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常说“贵在坚持”。随着时代的进步,惰性也衍生出了“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等词,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些负面的种种因素塑造成了孔乙己这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穷书生形象。孔乙己,他本可以凭着一技之长在达官显贵下混口饭吃,也不至于走上了这条偷窃之路。
而要说鲁迅先生最为出名的文章,当然非《阿Q正传》莫属了。文中阿Q的一言一行与他那所谓的“精神式抚慰大法”,将那个时代的灰暗与人性的丑陋暴露的一览无遗。在《阿Q正传》一文中,阿Q本是个安分守己,借着一身力气混生活的工人,但在那个革命发生的年代,人性的丑恶、社会的欺压,注定他会拥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不!事实绝非如此,一切皆是他咎由自取,他面对敌人色厉内茬,面对人民他恃强凌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下,人人自危,通过欺凌他人来抒发被欺压而受到的压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欺凌弱者来使自己在他人眼中变得凶厉,可谓是可笑至极,这种色厉内茬之人实为让人瞧不起,受人唾弃。而他所创造的“精神式抚慰大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在人的心理上,所有人遇到困难都会出现一道选择题----。或一马平川义无反顾解决难题;或一味逃避止步不前终将荒废。
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出名的缘由并非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在那个时代下适时的对人性的丑恶加以讽刺以及他对人物心理的拿捏。也同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自里行间透现了作者对当时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讽刺与批判。
读完这本书后,不禁联想到现在“小伙扶老太反被讹”、“小黄车被占为己有”等一件件社会上的案件,仿佛成了它们的辩护一般……。 新中国在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及社会气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及进步,但是还是有些人在利益的腐蚀之下,做一些危害人民及国家的利益,但愿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够破开层层阴霾“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