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7-01 15:17:07
导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自己的草堂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借写茅屋中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古体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两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风声之大,风势之猛烈。正因为狂风怒吼,诗人茅屋上的几层薄草被卷起,这两句写得短促,节奏快,表现了诗人焦急的心情。屋顶上的茅草随着风到处飞,“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表明风大茅草都没有落到地上。洒下的茅草“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由此可见,被风卷走的茅草是不能再收回来了。诗人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作词细致传神地描写了茅草飞走的全过程,诗人紧盯着茅草的每一个动作,可见他内心的紧张焦虑。诗人没有描写自己的心情,但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垂老的诗人在风中焦灼和激愤的表情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五句继续第一部分的内容,写到不仅“洒江郊”的茅草没有办法取回了,落在地上的可以收回的茅草,也被“南村群童”抱走了。因为诗人“老无力”,所以,他忍心看着孩童在他面前做盗贼,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老无力”而被孩童欺侮的愤怒心情。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自叹息”,“倚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老无力”;“自”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 的无奈和辛酸。

总结这两部分内容,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诗人非常穷困,因为穷困,所以房上不值钱的茅草被吹走,都让诗人坐立不安、焦灼万分。而孩童们也欺他穷困,故意抱着不值钱的茅草逃跑。诗人生活真是困窘不堪啊。这些也为下文诗人感怀抒情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 沾湿何由彻”,诗人的破屋刚刚受到了狂风的蹂躏,紧接着又遭到连夜 大雨的摧残。“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写了风终于停了,可是,天气越来越“昏黑”,这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诗中“墨色”、“默默”、“昏黑”勾勒出了一幅凄怆黯淡的图画,流露了诗人的愁苦之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穿在身上的衣服“冷似铁”,盖 上的被子被“踏里裂”,可见环境是多么的凄冷。但是当时正值八月,还 不是很冷,为什么诗人感到这样冷呢?原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内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水不断地向屋里露,这样的环境怎么不让人感觉冷呢?诗人由这样窘迫的环境想到了导致自己生活如此悲惨的原因·赏析·“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才背井离乡、穷困潦倒。接着诗人又写到现实,诗人在雨夜 中煎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天亮。

第四部分,诗人在雨夜 彻夜 难眠,由自己的困窘状态,自然想到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千家万户,于是便有了第四部分(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到最后),诗人发自肺腑的呼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充分体现了诗人从困苦的生活体验中喷薄而出的豪情和希望。诗人感叹如果“突兀见此屋”,那么,诗人自己即使 困顿而死也足矣,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爆发,诗人将自己的痛苦和社会、百姓的苦难紧密相连,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至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激人奋进。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极无聊事,以直笔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