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苏轼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苏轼

来源: 作文大全2021-11-05 13:10:27
导读:出自:苏轼   【题解】本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在黄州时所作。传记的主人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少年时嗜酒好剑,挥金如土,以豪士自居。后发奋读书,有志用世...

出自:苏轼      

【题解】

本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在黄州时所作。传记的主人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少年时嗜酒好剑,挥金如土,以豪士自居。后发奋读书,有志用世,但无所遇合,晚年放弃家财,隐居光州、黄州之间。《方山子传》折射出历经坎坷后的苏轼的心态,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身世。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4]。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5]。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6],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1]光: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县。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2]朱家、郭解:二人均为西汉时的豪侠之士。

[3]闾(lǘ)里:乡里。

[4]岐亭:今湖北麻城西南。

[5]瞿(jué)然:惊视的样子。

[6]岐山:亦称天柱山,在今陕西凤翔县境。

【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者。他年轻的时候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都尊崇他。他稍微长大些以后,改变了志趣而去读书,想要以此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实现这个理想。到了晚年他就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亭的地方避世隐居,住在草庐里,吃些蔬菜素食,不与世人往来。他抛弃了车马,毁掉了书生的衣帽,徒步往来于山间。山里的人没有与他相识的,只是看到他戴的帽子又方又高,说:“这不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模样吗?”于是就叫他“方山子”。

我谪居在黄州,有一次路过亭,正好碰到了他。我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吗,怎么会在此地居住呢?”方山子也非常惊讶地问我为何到了这里,我告诉了他原因。他开始是低着头不说话,而后又仰面而笑,招呼我到他家里去住宿。我到了他家,看见他家中四壁空空如也,而妻子儿女、奴仆婢妾都显露出悠然自得的神情。

我感到十分的诧异。自己想着方山子少年的时候,喜欢喝酒舞剑,挥金如土的情景。十九年前,我在山,看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着马的随从,挟着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忽然看到有鸟鹊从前面飞起,他叫随从追上去射下,但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便将其射落;因而又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的豪杰。这才多少时日,英武勇猛的神气,还能在他的眉间看到,他怎么能是个山中的隐士呢?

方山子的家族世代都有功勋,他应当谋求一个官职。假如他一直为朝廷办差,左右逢源的话,现在也应该已经显达了。而他的家在洛阳,园林房屋雄伟壮丽,与公侯们的不相上下。他在河北有田产,每年能得到帛千匹之多,也是足以享受富贵安乐了;可这些他都不要,惟独来到山中。如果没有自得之乐的话,他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人士,他们往往是蓬头垢面,佯装疯狂,我一直没有见到,方山子或许能见到他们吧?

【解读】

此文构思奇妙,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说明方山子是不慕显贵的异人。文章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如“俯”、“仰”、“笑”、“呼”、“环”等词的运用,将方山子不羁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东坡于文字之外,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

清人沈德潜评价此文时说:“生前作传,故别于寻常传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沉,自是传神能事。”(《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