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来源: 作文大全2021-08-06 15:45:47
导读:出自:王守仁   【题解】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舜没有当天子的时候,他曾和母亲多次陷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却不予计较,继位后,仍是以德报怨,封他做了有鼻国国君。...

出自:王守仁      

【题解】

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舜没有当天子的时候,他曾和母亲多次陷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却不予计较,继位后,仍是以德报怨,封他做了有鼻国国君。这篇文章以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开头,然后推断象后来可能改过自新,从而引发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以此劝勉世人修身重德。本文通过对话,肯定了人性的向善,这就是王守仁思想中的“致良知”的体现。

【原文】

灵博之山[1],有象祠焉[2]。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3],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4]?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5],不格奸。”“瞽瞍亦允若[6]。”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7],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8],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9]?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1]灵博之山:在今贵州黔西。

[2]象:传说中舜的异母兄弟,曾和舜父及舜的后母一起图谋加害舜。

[3]禋(yīn)祀:指祭祀。禋: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求福。

[4]骜(ào)桀(jié):暴戾不驯。

[5]烝烝:淳厚的样子。乂(yì):善。

[6]瞽瞍(sǒu):舜的父亲

[7]弟:通“悌”,敬爱兄长。

[8]底:通“抵”,达。

[9]殆:大概。

【翻译】

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那山下住着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灵来祭祀。宣慰使安君,应那些苗民的请求,翻修了祠堂,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翻修它呢?”宣慰使说:“是翻修它。”我说:“翻修它?有什么理由吗?”宣慰使说:“这座祠堂的来历,大概是没有什么人知晓了。然而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上,都是尊奉象,祭祀象,一直沿袭而不敢荒废。”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代的人就曾经毁掉过。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他不孝顺,作为弟弟他骄傲狂妄。对他的祭祀在唐代受到贬斥,可是还存留到现在;现在有鼻被废弃了,可是还盛行于此地。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喜爱这个人,会把这种喜爱延及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圣人的弟弟呢?所以兴建这座祠堂是因为舜的缘故,并不是因为象啊!想那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德政感化了苗族之后吧?不然的话,从古到今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堂却独独能延续到今世,我于是从这里得以看到舜的德行的至大至盛,浸入人心之深,以及他的恩泽流传的广远和长久。

象的不仁德,大概只在于开始的时候,怎见得他不是最终被舜感化了呢?《书》上不是说过吗:“舜能用他的孝顺使家庭和睦,使家人日益向善上进,不至于走到邪路上去。”“瞽瞍也表示顺从。”最终因为舜的感化而成为了慈祥的父亲。如果象还是不敬爱哥哥,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不断地向善的标准进步并且调整自己,就不会沦于邪恶;不往邪路上迈步,就一定会向善的标准靠近。象最终为舜所感化这是真实可信的啊。孟子说:“天子派遣官吏去治理象的封国,象于是不能有所作为。”这大概是舜深爱着象,并且为他做了周详的考虑,所以用来扶持他、辅导他的办法也就很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圣明,可是管叔、蔡叔也不能避免被诛杀放逐。从这里能够看到象是被舜所感化了,所以能够任贤使能,安稳地坐在他的位子上,使他的恩德遍及百姓,所以死了以后才有人怀念他。诸侯的卿,都是由天子任命的,周代的这种制度,大概是仿效舜封象以后的做法吧!

我因此能够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被感化的人。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堂,是根据象开始的表现;如今这些苗民尊奉他,是根据他后来的表现。这其中的道理,我将要向世人阐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像象一样,还是可以改正的;君子修养自己的德行,到了至大至盛的时候,即使有人像象一样不仁善,也还是能够感化他的。

【解读】

此文先说象在历史记载中是一个不良形象,这是为引出舜的德行做铺垫,并起到反衬舜德的效果;之后又引用《尚书》、《孟子》的典故,从正面论述了舜德行的崇厚,最后得出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以此劝勉天下人修养德行。本文的结构十分清晰,它先引出写作背景,再对举象和舜的事迹,最后引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是议论文中的常见套路,不过在王阳明笔下,这篇议论文却显得颇为精巧,足见作者写作功底的深厚。值得学习的是,文章以对话形式贯穿全文,问答体的好处在于,既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能以叙述口吻串联全篇,避免通篇大论导致文章的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