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后汉书·杨彪传》: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進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
【注释】
贫:贫困;少欲。
【释义】
指修炼的人能放弃人心的执著,一心求道。
今意:指人能安于贫困的环境而不改变志向。
【旁通】
一箪一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辨析】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又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这都是些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而人活一世,能不能看淡对钱财的执著,对多数人来讲,都是很难的。难怪有高僧说,从古至今,天下熙来攘往的人群,无非是为了名利。
颜回,孔子最杰出的弟子,《论语》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孔子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那么,为什么是安贫乐道?为什么不是安富乐道呢?安贫乐道可以理解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也可能是一条修炼的路,也未尝没有安富乐道的可能。其实这个贫富,在真正修炼者的眼里,不过是一时一世的表象,贫、穷、富、贵都是缘于不同的因缘得失,贫穷也好,富贵也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世间幻象,如果不能放下执著钱财的心,如何能做到安贫,又怎么可能乐道呢?贫穷,并不妨碍一心求道,富贵,心里也一点没在意。尽可能的看淡、放弃自己的执著和人的欲望,也许这就是安贫的涵义吧。
为什么要安贫?可能还有一层意思,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钱财上,想着要安富乐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执著人心,却正是修炼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進的。而且一旦求富贵了,对物质越来越多的占有,也会滋长更多的私心,欲罢不能,更是对求道的干扰。《圣经》中不也有这样的告诫吗·富人想要去天堂,就象骆驼要从针眼里穿过去这么难。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国,是执著钱财的心太难放下而难埃
而乐道呢,很多人觉的象颜回那样,怎么生活啊?要啥没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其实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炼的人,修炼的人有修炼人的乐趣,在修炼路上的精進不殆,本身就是乐在其中而又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学中的生动比喻,而用一句修炼界的话来形容,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儒释道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传承,也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安贫乐道的人,但在今天的共产中国,却演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象:“笑贫不笑娼”,贫穷而有志的人不再是人们真心称颂的对象;“穷且欲坚,不坠青云之志”也不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至于乐道,在*鼓吹“无神论”、批判“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破坏殆尽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当然更无从乐道可言了。
于是,在*所谓“贫穷不是*”的鼓动下,“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的古风不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们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假货盛行、腐败泛滥、世风日下、道德败坏都成了共产社会的一个普遍乱象。人们不仅会面临个人执著难放的烦恼,更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想要安贫乐道、脱颖而出也就更难。
幸而1992年****大法从中国的传出,给所有的社会阶层大开了方便之门,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炼,都可以在所在阶层中做一个好人,“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转****》)迄今为止,****大法已洪传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转****》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更获得了数以千计的褒奖,数以亿计的学员们已经见证了****大法的美好。而“真善忍”的洪大力量也正在涤荡污垢,法正人心。
【例证】
《晋书》儒林,“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