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真实无须雕饰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6.1 真实无须雕饰

来源: 作文大全2021-07-27 14:39:16
导读:【诗歌发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我们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时,除了感叹诗人的才气和潇洒之外,是否思考过,这种优美独特的诗歌形式是怎样来的?是某一个诗人...

【诗歌发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我们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时,除了感叹诗人的才气和潇洒之外,是否思考过,这种优美独特的诗歌形式是怎样来的?是某一个诗人突然想出来五言、七言诗,还 是大家都只是按照前人的写法,并不知道是谁先创造了诗歌?

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歌谣了,这种歌谣就是诗歌的源头。

歌谣的内容主要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劳动生产、恋婚嫁、祭祀和图腾、宗教和战争等内容,是人们情不自禁地唱出来的短小句子,有韵律、富有感色彩。

《尚书·虞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也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诗、歌与乐、舞在早期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不过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就统称为诗歌。

【上古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

这是收录在《吴越春秋》中反映当时的生产劳动的歌谣,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描写的是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砍断竹子做弓箭,拉上弓,射出去,射中了猎物。这样一个捕猎的过程,每一步都用两个字概括,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作要领”。

这首短歌流露着自豪和喜悦之情,因为人已经掌握了制造灵巧工具的技巧,他们希望通过弓箭来获得更多的猎物。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礼记·郊特牲》中的一篇歌谣,相传为神农氏时代的作品。“蜡”是周代在每年的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蜡礼上要用祷辞,即称“蜡辞”。

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来看,这实际上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人们希望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拾羊,男的剪羊,不见血;女的用筐装羊,不觉得有重量。语言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歌谣故事】

诗经采风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辑,就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也读过《诗经》,并有人说他还 参与整理过这本书。

《诗经》中,有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这本书不是同一人完成的,也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完成的,而是政府中派人到四处收集的民间歌谣,经过几代人共同完成的。

《诗经》囊括了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我们常说的《风》、《雅》、《颂》就是《诗经》的三个部分。其中《风》指的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是周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周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等,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风》是《诗经》中的华。这些诗歌来自民间,是政府派人到处去收集的,没有或很少有雕饰,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绚丽多彩。《风》中有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真实的生活,比如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情的向往和追求的《关雎》、《出其东门》;表达隶悲苦命运的《伐檀》、《硕鼠》;有关战争的《扬之水》、《君子于役》,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是他们对丰收、情、和平的呼唤。

《诗经》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供人们吟唱;一是娱乐,也有人通过歌谣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逐渐成为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科书,要有文化,就必须读《诗经》,就这样,《诗经》为中国最重要的几种经典之一。在重要的社场合,文人贵族都以引用《诗经》为骄傲,《论语》记载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当时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点,从它之后,中国的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两汉)——四六诗——古体诗(五言,魏晋)——宫体诗(南北朝,骈体形式主义诗)——近体诗之绝句(五言、七言)——近体诗之律诗(五言,七言)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