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能到天边
去那盏灯的下面——
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虽然光的箭,已把距离
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
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
轻轻的抚触一下
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
对自一由的渴望
身陷黑暗之中才更知光的可贵。
身陷囹圄之中才更知自一由的可贵。
盼望光明、追求光明是人的本一性一*,盼望自一由、追求自一由更是人的本一性一*。这是人类的普遍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对于光明,对于自一由,诗人往往比普通的人有更深的领悟,有更高的更明确的追求。艾青在青年时代,就对于光明和自一由有着敏锐的感觉,并成为他一生盼望、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他诗作的最重要的旋律之一。
《灯》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6月1日出版的《现代》杂志五卷二期上,也是艾青的狱中之作。
高墙之内,铁窗之下,盼望光明而不得,追求自一由而不能,青年诗人感受到了比常人更深的一精一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如何表达出来呢?青年诗人作出了一精一妙的表现。
人在*之中,所领略的痛苦是多方面的。狭小冰冷的囚室,囚室中的孤独寂寞,看守人员面目的狰狞,凄厉的吼叫以及痛苦的呻一吟……*,是人类最冷酷的地方之一。诗人完全可以多方面选择,来表现自己的痛苦,而直接的描写会更轻便,也能写出很好的诗篇。而艾青没有做这种轻便的选择,没有直接写*的冷酷以及对人的摧一残。而是选择了《灯》的写法,以便表达出诗人内心更高层更深刻的痛苦。这种选择和构思,表现了诗人卓越的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人的灵魂深处的细微感觉是很难把握很难表达的,而诗人极形象极强烈地表达出来了。
《灯》这首诗很短,只有八行。仔细读了之后,不能不使人感受到那种沉重的份量,真可以说一字千均!
这首短诗只写了两种感觉,便把诗人内心的痛苦写得淋一漓尽致了!
“盼望着能到天边/去那盏灯的下面——/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前两句,表达出了诗人的盼望——希望自己能到天边那盏灯的下面,也就是说,希望得到光明。这还 仅仅是一种盼望,而这种盼望也不可得!“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盼望”有多远呢?“盼望”要多远有多远,而天比盼望更远,天边那盏“灯”,是无法达到了。“盼望”既不可到,身一子又怎能到那盏灯下面?这诗句的陡然转折,使人感到诗人心里那深切的痛苦。
这前三行是写“远”,而后五行是写“近”。这是一种反差,使情绪更浓烈更升华了。
“虽然光的箭,已把距离/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轻轻地抚触一下/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灯”在天边,是那样遥远,可又是这样“近”,因为光之箭把距离消灭了。虽然“近”,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痛苦再一次震撼读者的心。
最后三行极为一精一采。“颤指”,点出诗人内心的情绪到了激烈的程度。“轻轻的抚触一下”,点出对灯光的一爱一,又点出,诗人只需要那么“轻轻”的一触,并不渴望许多。“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把灯拟人化了,“辉煌的前额”,不仅写出灯的崇高形象,也写出了诗人对灯的赞叹,写出诗人对灯的理解和感觉。而这“辉煌的前额”也不可“触”,那怕是“轻轻的一下”。这把诗人热一爱一灯光,而又不可即的痛苦进一步写出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人身陷囹圄,失去了自一由,失去了光明。
不少诗人写过盼望光明,追求自一由的诗篇。可以说,这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所表达的一种永恒主题,并产生过不少优秀诗作。
艾青的这首《灯》,可以说是这些优秀诗作的重要篇章。
它不仅写出了当时的诗人的心态,而且具有永恒一性一*。且表达得极为艺术,富有独创一性一*。
诗人有着自己的发现,有着自己的把握,这是使诗具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关键。
盼望光明,追求自一由,是人类的普遍情绪。谁有着深切体验,谁有着高超的表现能力,谁就能获得杰出的诗作。艾青和他的诗作,为我们作出了辉煌的榜样。
我们是否也试试,能否去触一摸一下艾青诗作的那“辉煌的前额”呢? (郭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