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重形式、重模仿的倾向导致学生作文的个性缺失。解决这个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在于提倡读写的一体化,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发展的方法在于引导学生*地表达。读书笔记中的读,指向的是阅读内容的开放性、阅读过程的自主性、阅读感悟的独特性;读书笔记的写,体现了写作的自觉自然、思想情感的*自在抒发、表现形式的自我自主选择。读书笔记能有效促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
王荣生博士曾言:“我国作文教学大规模在施行的写作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日常’的应用文,‘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这概括了当前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这种取向,体现在写作指导实践中,必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指导的重点在于写作的技法、思维套路的形式训练;一是指导的方式上,强调对优秀文章的模仿。这种形式的训练、范文的模仿,势必使作文教学低效,使学生的写作失去棱角、四平八稳,更多的是套话、假话、废话,千人一面、万人同声。每期的作文中古代十大杰出青年都要轮番上场走一遭,在跨越那道坎的写作中,一个班级有三十多人遭遇变故失去了亲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作文指导已经导致学生变得不是自己,丧失了自我的个性了。因为个性本身就是反模仿、反模式的。
什么是个性?徐同老师曾说 “其实,个性就是人的本色;而本色者,真我也。我们的学生确是‘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百人百性,正如每个人都长得面貌不同于他人一样,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我’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特质体现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外化则是其独特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而个性化的写作,要求这种写作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倾向、真诚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形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表达。这种个性的思维和表达除了依赖学生的特质,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保护。
一、读写一体,是优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指出:“觇学生作文之进步与否,当视其推理能否正确,抒情能否绵美。果日累月积,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即可断定为确有进步。此全属作文内容之事,而非形式之事。是以收效在作文者,用功决非仅在练习作文。盖文之所载者实质,而文之所以成者方术也。质之不存,术将焉用?昧乎此而但以作文练习作文,不及其他,其卒无成效,固应得之果矣。”叶老的话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作文的功夫更在于质(内容)而不只在术(形式);质的提升,不只是练习作文,还有其他的形式。这种“日积月累”的内容,除了来自学生学习生活的阅历和积累,更重要的一个途径便在于阅读。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叶老在这里也强调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然而,会阅读的很多,会写作的却很少。因为阅读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因为阅读重在“吸纳”,吸收别人的经验,求取新知识;写作重在“吐露”,重在表达,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人交流思想。在这一层面上,写作当是更为高级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引导学生既读又写,而且要把读写结合起来。让一读一写构成作文这一载体的两翼,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把读与写相结合,重内容轻形式,重个性表达轻模仿,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写作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读书笔记实践的是“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育观
“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育观,强调读写的整体性,主张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倡导听说读写互载、互为、互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
×书笔记,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阅读所得语词化。它形式灵活,可以是摘要、评注、心得或记载。它内容丰富,可以是对词、句、手法、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鉴赏;可以是由文本到文外的自觉的联想、迁移的记录;可以是自己对文本对、生活的感悟;还可以是阅读时的缘疑质理,以疑激思,以疑增趣。读书笔记的既读又写正是读写整体性的体现。它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以一体化的读写方式、方法,重新整合了传统的把读写拆开的散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克服读写割裂、脱节的现象。读书笔记的实践,在过程上,追求学生全面积累、全程感悟以获得独特感受和审美体验;在形式上,把文本的个性阅读,文章的自主写作搭建在同一个载体,阅读负载写作,写作负载阅读;在目标上,指向实现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写作以形成语文素质。它倡导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互相作用;倡导以阅读带写作,以写作促动阅读,实现互相推动,共促提高。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极佳途径。
三、我手写我心——读书笔记让作文个性张扬
1.读书笔记彰显阅读的个性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发表’,二者是‘积蓄’与‘倾吐’的关系。”唯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有个性化的感悟,也最终才有个性化的写作。读书笔记其实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阅读的所得言语化。读书笔记中的读,指向的是阅读的内容的开放性、阅读过程的自主性、阅读感悟的独特性。它充分尊重学生这一阅读主体,让他们有更多*阅读的权利,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从而有更多独立发挥、个性感悟的空间,实现自主阅读,自悟阅读。
∵体表现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依自己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需要选择文本。学生不是被动地走进老师设置学习环境中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站在与文本、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自主、独立的状态下,通过与文本的直面对话,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从而领悟文本内容,表现形式,作者风格,写作规律,有所体验、有所感知、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评价。而这种理解和感悟已不是单纯文本本身,而是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好恶等审美评价,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乐趣。
2.读书笔记彰显写作的自主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因此,写作必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形成个性写作能力。作文只有实现了真正的自主,才能实现写作个性的真正发展,读书笔记实践的正是写作的自主。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写作的自觉自然。读书笔记是“意随文生”,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有话想说、不吐不快的感觉。读书笔记的写作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文本,用自己的心去感知文本,然后融入自己的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得,产生了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冲动,因而把自己要说想说的内容诉诸语言文字的过程,这是种读到深处的自然行为。这种写作,不为完成既定任务而写,只为有话要说而自然而然的流露,因而没有了应付差事被动心理,没有了胡编乱造的消极思考,没有了矫情造作的无病呻吟。当写作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学生的个性情感和独特灵性便如深泉的涌流,汩汩而出、自然流淌。
〓是思想情感的*自在抒发。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个性不同、知识积淀不同、感知感悟的能力不同,他们在对阅读文本的选择、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对文本的感受、及进行的评价、引发的思考等方面会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借助读书笔记这一形式,可以毫无保留、无拘无束地表达他在阅读获得的这种独特独立的思想感悟、情感体验。在读书笔记中,学生可以传达他们从文本阅读中感受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可以寄托文本阅读中的情感经历,可以记录阅读中的心路历程,可以传达出文本阅读中得到的生活启示、情感的渐染、思想的熏陶,可表达阅读文本后引发的思考。读书笔记的写作命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它使学生既不必担心如应命而作一般的无米之炊,也无须顾虑什么不能写、什么不能说。写作已成为学生情感直接而真实的流露,率性而自然的表白。学生被压抑的个性因而得以张扬的、写作的个性得以发展。
三是表现形式的自我自主选择。读书笔记的写作,篇幅上可长可短;表达上可摘抄,可评点,可赏析,可联想和想象,可模仿,也可续、改写等;内容上可写下阅读时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主题、语言、表现手法、行文构思等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所得、所疑、所品、所析、所赏。它依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而形成。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觉得怎么说好就怎么说。这种写作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随心所欲和最大限度的独立*。这种广阔的创作空间,将充分挖掘、培养、发展学生的写作 个性。
总之,读书笔记是学生自我的、自主的、个性的写作。它是一种“意随文生” ,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它反形式,反模仿,扩大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减少写作束缚,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个性体验、个性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自主的阅读、写作实践,逐步建立起自主写作的意识,树立起自主写作的态度,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形成自主写作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