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8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读《皮囊》有感8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7-20 18:35:54
导读:【第1篇】《皮囊》主要讲的是“我”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怀念。“我”的祖母活到90多岁,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祖母从来不好好照顾...

【第1篇】

《皮囊》主要讲的是“我”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怀念。

“我”的祖母活到90多岁,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祖母从来不好好照顾自己,就连切菜都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最终把手指都切断了。而“我”们一家人特别慌,祖母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祖母还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不仅舅公游泳没学好,还被邻居骂没良心。但祖母还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祖母对舅公狠心,从表面上是害了舅公,但她只是希望舅公能早一点学会游泳。

这样的祖母让人悲悯又敬佩,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女儿。再后来,又摔伤了腿,导致不能行走,一个人靠着轮椅在家中走来走去,就是为了盼望“我”能回家。“我”也经常去看望祖母,和她诉苦,祖母有一个这么好的孙子,我为她感到自豪。

《皮囊》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这一篇。最开始,老家阿小是一个非常文静的男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我”再次获得年级第一,老家阿小跑过来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小镇。”这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从来不关心“我”的人跑过来鼓励我,从此以后老家阿小和我的关系开始好了起来。自从香港阿小来了之后,我们仨的关系越来越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香港阿小回到香港去了。但他每周给“我”写信,而“我”也会保存起来,但当老家阿小看到后,他非常生气,并把信撕了。“我”看到后还和老家阿小打了起来,母亲最后不让“我”和老家阿小玩了。这封信里写下了香港阿小的住址。可见“我”和香港阿小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但既然他们的这么要好的朋友,那“我”怎么不去香港找阿小呢?可就在一次考试中,“我”考到了香港,而老家阿小被开除了,他储钱买摩托车从事他的渔民工作。而“我”一边在香港学习,一边寻找香港阿小,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就像刘德华所说:“人生际遇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在《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从而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明灯”,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希望他们的光亮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亮堂一些。

【第2篇】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她吗?又有谁知道呢……

【第3篇】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题记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只是觉着那些质朴的文字下所隐藏的深深浅浅不为我所知的,于是我带着满腔求解的心渐渐去体会,直至谜团解开。

作者大多以童年的经历和周遭的人与物来述说,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将之整理,于是成了《皮囊》。人们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想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此番话让人反复传送?也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写下这耐人寻味的文字?

书中的人物大多充满悲剧色彩,好似看到最后,作者蔡文达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我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个被命运揠苗助长的孩子。在尚小的年纪,面对偏瘫的父亲和贫困的家庭,茫然无措的顺应着生活的节奏,被逼迫向现实低头,一夜之间,少年老成,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算好未来的每一步,生怕稍有差池就会万劫不复。在这万恶的命运面前他卑微而又隐忍的与之对抗,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文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的阿太,她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同时有关于她的内容也往往是最短小精辟的,在她那99岁苍老的皮囊下包裹着豁达不屈的灵魂。阿太是一个心如坚石的老太太,面对女儿的早逝不曾掉下过一滴眼泪,因为她觉着女儿的死亡是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回到生命轻盈的本质。然而,当她的手指头不慎切断,又曾把不会游泳的舅公扔进水里差点溺死却始终一幅冷冰冰的样子,只因为她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个智慧的老人总以犀利的目光看破这个世俗,深知皮囊与灵魂的区别,一个没有文化的老人以极其轻灵的模样远离了这个充满欲望的世俗,在那遥远的天堂寻一方净土。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欲望和肉体变成行尸走肉,拖着满被污浊了的身体,渐渐与曾经的自我背道而驰。喧嚣的世界,也总有人会摆脱肉体的制约,相信灵魂,相信心。然而,此时的我却不自知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因为到现在我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也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愿有人能知:“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