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8-03 20:42:48
导读:【第1篇】生态文化,山川之玄——读《文化苦旅》有感我把这《文化苦旅》看了又看,翻了又翻。拿远了看,“文化...苦旅...”,拿近了看,“《我的山河》、《沙原隐泉...

【第1篇】

生态文化,山川之玄

——读《文化苦旅》有感

我把这《文化苦旅》看了又看,翻了又翻。拿远了看,“文化...苦旅...”,拿近了看,“《我的山河》、《沙原隐泉》、《西域喀什》...”,低下头一页页细细地读,隐隐约约于纸面后看到四个字——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您翻山越岭,万里苦旅,是为了寻找什么?为什么,您要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于当今之中华民族、于人类文明有何重要意义?这些困惑都于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对生态与文化之关系的思考中得到了解答。

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之产物,生态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既是精神活动的前提,也决定着精神活动。人类所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面积,气候,山脉,河川,动物,土壤等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是全面的,多维度的,它决定着此区域内生活者的饮食,生存技能等进而影响于外貌,体型以及生活习性,群体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弱等,这一切都将决定个体的精神活动,影响群体的社会思维习惯,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中华大地,向东看是广阔的太平洋,往西看是西伯利亚,是高原沙漠,是崇山峻岭,秋雨先生形容得好,这是块被“封住”的土地,但它又过于辽阔,有黄河长江的滋养,人们傍水而居,安居乐业,形成“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辽阔的疆域,使得哲人们的思想总是宏伟而简洁的,孔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以“道”看待世界;较为温和的生态环境,耕田种桑的农业生活,让华夏儿女的性情总是柔和的,思想总是普世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依山傍水而居,代代繁衍,加强了中国人对家族伦理观的重视,也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保守性;对海洋文明的疏离,造就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差别。原始生态环境对中国人的人格、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中华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生态与文化,生态是第一性的;文化的所有衍生中,生态文化是本质的,第一性的。

这时再于脑海中翻看这本书,方才发觉秋雨先生所寻找的,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是人类的文化起源和文化归属,绕了大半圈还是要回到土地,回到山河。如书中所言“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他要用自己从文本走向生态的步伐,去向世界证明向着“文明”前进却背离生态,是“文明与土地的双向失落”。

在生态与文化“双向失落”的今天,建设、保护生态文化意义重大。生态的失落在于对自然的漠视,对古建筑等文化载体的破坏,对原生生态环境,换言之,对文化根基的践踏。文化的根基失落了,文化又何来繁荣。只有保护好原生生态环境,人们在才会在滔滔大江前,在潺潺细流间寻找生命的来源,思考人生的去向;才会在千仞高山下,在辽阔荒原上感叹自然的魄力,旷达自己的心胸;才会在幽深竹林里,在山巅峻石旁,体味圣人的哲思,汲取人类思想的“源头活水”,文化才可能走进人们的心田,滋养干涸的灵魂,充盈空虚的思想,才可能有文化的再度繁荣,人类社会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道路上,要加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民文化认同感,我们首先要主动去感悟文化,最好的办法便是回归生态,去到祖国河山间走一走,到原野上望一望,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有走在路上,使一切活动起来,我们才会凭借着山河找到大量真实细节。”绿水青山,不仅是物质世界的金山银山,更是精神疆域的无尽宝藏。

一场“秋雨”一场寒,希望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能唤醒我们对生态文化的重视,让我们从文本中抬起头,擦亮双眸,欣赏自然之美;从书房中走出来,张开双臂,拥抱山川之玄。

【第2篇】

奋斗,永恒的旋律

———读《文化苦旅》有感

“有人把生命局限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之中,有人却把生命永恒的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之间。”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坚守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场旅行很苦,比想象中还要。余秋雨先生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南洋的叠叠从冢。他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可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他用文字叩问着中华儿女,该用何种方式将文化延续下去。一路步履匆匆,蕴含了太多对人生,对民族,对文化的思考,他用他始终奋斗着的姿态,诠释着:文化只有苦行,才有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而只有一代代人为了追溯文化而奋斗,才会有永不衰竭的文化。

合上书页,我的心中盛满了感动,那恢宏而又温柔的文字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厮磨。当整个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又一代中华文化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我仿佛真的在那隐匿着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庙、湖镇楼阁走了一遭,我仿佛真的跟那些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奋斗的人们,在进行一场追溯文化之“苦”旅。

文化的传承是不易的。“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给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阳关雪》中无数忠骨被掩埋,范家后代用一辈又一辈的意志才守护住了天一阁。我仿佛真的能听见余老恳求着《道士塔》中破坏文物的王圆箓:“请等一等,别破坏它,住手...... ”多少古迹和文物像旧时被一位穷途末路的家长拉到了一个昏暗的角落以一种极不光彩却不得不为之的方式贩卖的亲生骨肉,有多少人为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而奋斗,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而这本书正是以一种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示了我,也撼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与其说是文化苦旅,倒不如说是一场回顾中华民族传承与奋斗的心灵盛宴,我感动于其间太多奋斗的故事。

细细品读,《牌坊》中的东方女子用自己的奋斗将封建压在女子身上的“贞洁牌坊”推翻;《寺庙》中整个山村的奋斗换来了女子学习知识的权利;《黄州突围》中苏东坡正是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磨难才变得成熟淡泊,成为我们后世许多人赞颂的对象;而《都江堰》中正是李冰用自己奋斗的双手打造了这么一个“天府之国”,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是他建立起了中国另一座“万里长城”... ... 这些奋斗的足迹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也打湿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组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力量传承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文物、文化、文明。

进入新时代的我们,这根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们更是复兴路上的核心队伍,肩负着前人难料,他人难比的重担。艰苦虽然不同以往,但奋斗仍是永恒的旋律。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四海,来日方长。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承载梦想的舞台,我们同人民与祖国同频共振,定能以奋斗换取辉煌,定能让全世界听到我们中国的足音。

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历史都在向我们诠释着:奋斗,始终是永恒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