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茶情】
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我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对茶情有独钟,他常说“人生就像一杯茶,初时苦,末时甜”。我不喜欢喝茶,觉得清淡无味,但我很喜欢闻茶的香气。父亲泡茶虽说不是特别讲究,但每次都恰到好处。他总会先用热水把杯子烫下,打开茶罐取一小撮茶叶放进茶杯,再把滚烫的开水倒进茶杯。当滚烫的开水进入茶杯的那一刻,茶叶开始了它的舞蹈,茶叶在开水中旋转,然后渐渐舒展开身体,上下舞动它那婀娜的身姿,随后再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变化身形,相交辉映。一舞毕,便静静地沉入杯底。这时丝丝清香便随着袅袅雾气飘散开来,深呼一口气,顿觉心旷神怡。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每每看到父亲端着他那杯茶我总能想到一群文人墨客品茗斗茶,吟诗议事,调琴歌唱……
古代文人多情善感,同友人喝茶议事,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无数佳句。苏轼喻茶如佳人,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足以表现出我们的大文豪对茶的喜爱之情。被称为“茶仙”的卢全嗜茶成瘾,写出“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脑习习清风过”千载流传的七碗茶诗,后还流传到日本,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茶道。以茶会友,情谊长久。有着茶圣之称的陆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茶僧皎然,两人因茶而遇,因茶而识。饮茶会友,于山林幽静处,掬一捧清泉,烹一壶清茶,对着皎月清风,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把茶言诗,这算得上是人生中的一大雅事了。
在茶研究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可谓是痴迷到无法自拔。就拿陆羽陆羽驾着自己那匹陪伴自己多年的马儿游历巴山蜀峡,一路上驻马采茶,每逢遇茶,便下马采摘,用鼻子嗅茶的清香,用唇齿品味茶的芬香,用笔记录茶的气味形态。常年累月的积累他写下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皆是茶道之人,他们夫妻二人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此乃‘饮茶助学’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喝茶此事的热爱与痴迷了。这也是茶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为何无可动摇的原因之一。
迄今为止,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都对茶有着自己的独特情感,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到现在也已有4700年了。一盏茶,不分高低贵贱,乡村野夫都能在闲暇时光捧一杯清茶,闲话家常,看白云蓝天谈古论今。一盏茶能让淡雅的日子,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中国文化少不了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生生不息。喝茶人有言“人在草木间,熟能不饮茶?”喝茶的确是件生活中的雅事,更是让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彼时,抿一口清茶。一口,淡淡苦;一口,淡淡甜;再一口,便是淡淡的香。
【第2篇】
【茶之道】
还记得那余晖下一匹赢弱瘦马,在那西风古道中敲击着历史的蹄音,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源远流长。
唐代的陆羽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在一次偶然间用几片绿叶煮出的黄绿色水可食用时,茶便诞生了。故曰:“茶,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之用也。”在那个溢满清香的时代,茶,借着自身的雅、淡、清,在中国古老文化中留得一席之地。
古人云:“散诞向阳眠,将闲故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有了茶,便是在闲适时,寒冷中、困倦之中的一剂良方,诗人都爱茶,在饮茶之时,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在身后,静静听着雪落下的最声音,再伴着一曲琴者,虽说在霜冻之际,泡上一壶热茶祛寒,也是一件乐事。
古时喝茶,讲究一个乐字。来一老友,端上壶沸茶,无论好坏,都能坐下谈笑风生。泡茶的方式简单,抓一把茶叶扔入壶中,灌上沸水,稍凉即可。人们慢慢琢磨出茶之道。对于品茶则有诸多礼节和感悟。要泡一壶好茶,不仅要茶好,如何泡也是大有讲究。一般是用紫砂壶,用得越久则越渲染茶的香气。则有温杯、 投茶、冲水、刮沫、倒茶、分茶、闻香,程序有条不紊。最后,抿一口茶,便能体验到茶所带来的精致。若要品得一方良茶,温度也是极为讲究,温度太高,茶叶泡熟,色泽阴暗,失去原有的清香味了。品茶身上携带着的并不是烦琐的步骤,而是中国人历来遵循道家中“礼”的原则,代表着中国人的待人接物。通过茶所要遵循的礼最能折射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一个礼仪之邦。
随着时间流逝 ,时代变迁,茶也在一步步进化之中。品种越来越多,风靡的区域也是越来越广。现代化的人们,很少有人还过着白茶清欢无别事的日子,则又给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商业色彩。不敢妄言,没有哪座城是不会有茶楼的。人们时常在大城市中可见夹着公包的人穿棱于此,双方相对而坐,跟前的桌上免不了的是那清一色杯子中的茶水。常在疲倦口燥之时抿上一小口,茶的清香便会充斥于唇舌之间,在口中留下一丝凉意,挥之不去,久久存留。茶所带来的,是那无可取代的沁人心脾。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而茶也是中国“和”文化表现的载体。中国人在起争执时,倘若双方谈不拢,其中一方便会邀一场茶局。一是为了缓和气氛,二是为了消化大家的火气。每每这时,双方都会伴着手中的这杯茶冷静不少,后则生下慢慢交谈,茶在严肃中滋生出几分柔和,让人们浮燥的心情得到舒缓。茶用它本身的气质很好的诠释了“和”文化,端上一杯茶,则是握手言和,坐下慢慢谈,那便是中国“和”文化的完美表现。
现代化的人们,把诗人泡一壶自己的茶在山中闲适生活叫作逃避现实。可在飞速发展中拼命奔跑的人们,有很多都向往着那几千年前一杯茶、一曲瑟、一个人的悠然生活。自己去体验一把认真的泡一壶茶,去体会其中的精致,就着一壶茶,可以感觉到时间轻柔的流逝。每当这样做的人们,无一不被茶的清雅吸引,如痴似醉。自古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沉浸在那股儿缠绵清香中,多少现代人垂涎于中。可见,茶的淡雅一直留存,人们对茶的喜爱,丝毫不减当年。
陆羽曰:“茶最可谓静心守神也”。这一点也不假,在焦燥时饮一杯茶,最使人静心。世人爱茶,爱它的默默无闻、淡泊、宁静致运。从古到今,以茶所赋予的称号多是典雅一类的,东晋的陶渊时明即是一个享受茶的淡雅的一个人,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占据好的一栏,也是亘古不变的事实。
中华泱泱大国,文化博大精深、高亢壮丽,无中华民族子孙不为之自豪。茶文化由此诞生,它不仅是饮品,更是散发着带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神,它屹立在中华民族丰碑上,长久不衰。
【第3篇】
【脉脉茶情 缕缕国魂】
三月的江南,百花氤氲香气,冗长的雨巷中,滴答声润湿了我忧郁的情怀。尘世的纷扰也随着墨香古道慢慢漾开,涤荡的心潺潺了我悠长的思绪。
“来了!”一声喑哑的问候,我点点头。临窗而坐,茶馆一角,一位老人忙碌着。望着窗外被雨丝轻轻切过的雨巷,我静静地等待着老人。
“嗒嗒”,老人用手叩击着枯黑古老的木桌,“今天想喝点什么?”
我思考片刻:“中国的两大名茶,一是人参乌龙,一是铁观音,乌龙清香,铁观音喉韵好。我今天想对比品尝,不知老人此处可有这些上等茶材?”老人抿嘴微笑:“如果是很好的乌龙,就不会做成人参乌龙茶;如果是最好的人参,也不必做成人参乌龙茶。所以,所谓人参乌龙茶,都是次级的人参掺入次级的乌龙制造的。我想我此处无这样的上等茶材。”我侧过脸,带着些惊讶与嘲讽。老人继续道:“浮世万千,只不过沧海一粟,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总喜欢追逐光鲜表面的东西,却忘记了最真实、纯朴的内在过程,只有那些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量与打磨的。”
我内心不禁泛起了波澜,层层涟漪弥漫。是啊,中国的茶,中国的魂,不一直都是干净、高雅、纯真的吗?而我却给它套上了一层并不美的外壳,让它在人间散发了不同的“芳香”,这香味,让我的脸有些烫,“就来杯乌龙吧!”我低声吱唔道。
老人转身进入昏暗之处,那烟灰色的褂子,在弱光中若隐若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朦胧间,只见他左手斟茶,右手微微晃动茶杯,河畔的香衣丽影,古风中的一阕瘦词,倜傥流筋的诗人,与此刻迷离美好的氛围已融为一体,散发清香......
老人端着茶杯走到我面前,朴素的茶杯,淡的有些透明的茶水。我有些失望,迟迟没端起啜饮。“趁热喝,心静,心沉,有些东西你只能自己体会。”顷刻间,内心犹如暖阳缕缕射进,微软的白花瓣铺满左心房。原来我已忘却,老人在此处已待近二十年,这二十余年中,他从未去过别处,就在这里守着,晨曦中开门,夕阳时闭馆。每天只接待一至两位客人,只求把最好的茶道分享给他人,平平淡淡,一生别无他求。薄雾,轻云,稀烟,浅吟……此刻我仿佛已超脱物外,漫步仙境。
一段热衷于中国茶道的深情,一颗守着中国国魂的忠心,令人心生敬意。或许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根就在这茶香中了吧。
茶叶起落沉浮,最终落入杯底,茶香仍浸着整个屋子。“老人,此处,你还待几年?”“茶在,人在。”老人平静地回答。我再次点点头,窗外,雨水滑入双眼,荒芜了尘世的道路,阑珊路上,我的心早已沉静下来,再无杂念。
一味,不是生活的柴米油盐,而是内心的会意。
一味,不是寻找高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乱中自有坚持。在夏日,有凉爽的心;在冬天,有温暖的怀抱。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变的是我们,不变的是忠心,那颗守着中国魂的心。
在这微雨的季节,茶给人们以怦然心动的温暖情谊。灵魂如是,遂有了月光的温柔与幽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