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坡文化 笑对人生风雨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传承东坡文化 笑对人生风雨

来源: 作文大全2021-08-04 22:20:24
导读:记得是2017年4月12日下午,三苏祠博物馆飨殿前人潮涌动,钟鼓齐鸣。为缅怀圣哲先贤,弘扬东坡文化,传承经典诵读,我们太和初中初一、初二全体师生在曾素容副校长的...

记得是2017年4月12日下午,三苏祠博物馆飨殿前人潮涌动,钟鼓齐鸣。为缅怀圣哲先贤,弘扬东坡文化,传承经典诵读,我们太和初中初一、初二全体师生在曾素容副校长的带领下,齐聚三俗古祠,举行了以“弘扬东坡文化,传承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活动。

下午2点,阳光明媚,春风习习,伴随着庄严的古乐声,全体祭祀师生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列队进入飨殿前,分别进行鸣钟、击鼓之后,副校长曾素容做了题为《祭拜先贤,传承文化》的讲话,陈志伦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祭苏轼文》。“中华文明,流长源远,浩若江海,群星璀灿。钟灵毓秀,名城眉山,坤维上腴,济济先贤……”我们列队站立,向文坛三苏表达崇高的敬意。

我非常荣幸地作为学生代表作了题为《传承东坡文化,笑对人生风雨》的演讲。随后,全体师生敬献高香,鞠躬祭拜。

祭祀仪式后,三苏祠的五位讲解员带领全校师生们参观了三苏祠。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师生们了解了苏轼曲折的人生和伟大的人格。

苏轼流放到海角天涯,吃尽千辛万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无疑是不幸的。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给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传道授业,移风易俗,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这对落后闭塞的海南来说,实为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曾发出“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

我们仿佛看到,苏轼在当时荒僻的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而且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我们仿佛看到,苏东坡在载酒堂,实现了中原文明和海南文化的有效对接,是海南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儋州的三年时间,苏轼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原文化。其中最显著的贡献,是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此前,海南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

在这些学子中,来自琼山府的学生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可惜几次参加科举,均屡试不第。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语言不通,以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状态不佳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南孤悬中原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中原文化渗透不够。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并一直侍奉左右,深得苏轼真传。姜唐佐气质不俗,文风磊落大方,错落有致,很有中州之风。去广州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顺路拜会苏辙。苏辙把哥哥在北归途中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姜唐佐拿出老师题字的折扇,苏辙补写了这首七绝的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姜唐佐对苏辙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老师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后来,姜唐佐回到家乡,开坛讲学,终老乡里。

有了姜唐佐的“破天荒”,才有后来海南的人才辈出。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在海南的五公祠内,人们专门设了一个苏公祠,世世代代纪念他。由于受到苏轼的影响,现在儋州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说话的尾调颇似四川方言,被称为“东坡话”,体现了人们几百年来对苏轼的深厚情感。

最后,我们来到东坡雕像处——披风榭,面向东坡,朗诵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明月几时有》等。整齐的队伍、鲜艳的校服,昂扬的激情、洪亮的声音,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这次活动,我再一次感受到三苏父子伟大的人格魅力,决心以先贤为榜样,以豁达、乐观、勇敢,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