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薨。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与此同时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十八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投降司马昭,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的儿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烈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吴军直接投入战斗的高达十几万,和诸葛诞的十八万军队相加超过三十万,超过了司马昭指挥的二十六万人,而魏国还要在西部抵御蜀国的进攻,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同时,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谘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击败了孙吴营救诸葛诞的军队, 司马昭被晋升为晋公和相国。司马昭不受。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率领宫人三百馀人讨伐。
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後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263年夏,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度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後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後带部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三国志》中注解中习凿齿称赞: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 司马氏没有使汉族差点灭种,恰恰相反,司马昭招抚的少数民族比汉族人口还多,他执行的政策当时并没有造成民族内战,是民族团结的政策。大量少数民族自觉自愿地改汉族姓氏,《晋书》中有很多记载,司马氏执行的政策挽救了东汉末年汉族仅存五百万几乎灭种的危机,晋朝统一时人口增加到1600万,汉族人口增加了三倍。他的儿子晋武帝继续执行了增加人口的政策,太康年间户口依然是增加的,太康盛世中,数年间,户口就增加了上百万。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诗中写道: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住爪甲。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
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之心,所以敢于当众侮辱他。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必须除掉司马昭。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着受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尚书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已非一日,只靠少数人马是对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虑。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何况也不一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
卫兵不敢阻止,也不知应采取什么行动,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喝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
领队的成济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用戟刺向曹髦,当场将曹髦杀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后被废为陈留王)。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
三国末期不能被看作是“世无英雄,使庶子成名”的时代,无论在当时军事斗争规模,政治制度发展都是超过了从前,从220年三足鼎立正式形成,到250年这三十年中,三国争霸时代的杰出人物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英雄的才能并不差于190年开始的群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战争主要在三个政权之间展开,比起群雄割据时代显得单调,不再热闹了,可是各国部队军队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比那时要更剧烈,尤其是魏国面临多条战线争战的局面,更需要复杂的斗争手段。
三国历史之所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其特殊奇妙的九十年三分、三国鼎力的形式外,也包括了其间政治斗争发展情况反映的历史规律。250年以后的三国一统时期,也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司马氏兄弟,邓艾、羊祜、杜预、王濬、姜维、陆抗等等,他们的才能比起前六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只有曹操、周瑜,中期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少数文武兼备,而晚期的司马昭、杜预、羊祜等都是文采武功一流的英雄,司马昭的书法和文集都曾经流传于世,杜预更是著名的经学家。羊祜能受到敌国百姓的爱戴、怀念,单是两次统一大战都迅速、胜利地完成这一事实,就表现了当时军事指挥、后勤供应,战略战术比早期有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