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高中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高中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0-27 22:23:54
导读:【第1篇】《文化苦旅》读后感暑期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著作,总是感叹他那张弛有力的叙事手法和挥洒自如的哲言警语,感受到先生的文章既博古通今、气势非凡又显轻...

【第1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

暑期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著作,总是感叹他那张弛有力的叙事手法和挥洒自如的哲言警语,感受到先生的文章既博古通今、气势非凡又显轻盈有余,足见先生阅历之丰富,修养之高深,基于此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与我而言,此书乃是对即将成年的我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文化反思,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有更明确的比照和借鉴,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及时调整心态,更好的修正自己。

书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不知审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神秘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深刻的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背景,让人为之动容。

余先生怀着侠士般的精神去旅行,孤独的行走在敦煌、阳关、柳祠、三峡、西湖……他不仅走遍了名山大川,更是行走在历史的脉搏上,带我们游遍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不忘将中国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呈现给了我们美轮美奂的景色,令人称奇的人文特色,又使我对文化进行反思,促使我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

大概每一处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枯木才能感动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此种苦旅的最大意义就是对祖国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的实地探访和深度研究,把文化内涵和人类精神揭示出来,从而让后人有更多的借鉴意义---或发扬光大、或引以为戒、或重新审视等等。

书中每一章节都堪称经典,然让我颇有感触的一个章节就是《抱愧山西》。在此章节中,余先生对晋商的起源和晋商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商业地位进行了客观明确的评价,对晋商的几处发源地实地考察后的所提出的保护建议,都是出乎一个文人所能预见的范畴。但是真正体现苦旅文化的却是作者对近代商业金融业的凋敝,给出了真实又可悲的结论,愚昧迂腐的封建*下,不经过彻底思想解放,任何商业奇才也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带领中国走在世界的前沿,只能被更先进的思想和创新所颠覆。比照现在世界发展的格局,30年前这见地是多么准确和具有前瞻性,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开拓视野,与墨守成规说再见,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创造性,让我们的国家再次伟大,领跑世界民族之林。

透过通篇文章,我深深的感受到,苦旅不是为了彰显个性,而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以一种深沉静默坚韧的态度去探寻去发现去给世人以启迪的崇高境界,与我而言,既是精神上的弥补,更是不断突破前行的动力!

【第2篇】

读万卷书,亦应行万里路 

——读《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曾言:“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慰帖于大地,潜伏于深谷。”

这句话深深感染了我。于是我捧起他的《文化苦旅》,试图寻找其漫长苦旅中的四方天地,灿烂文化。

我也曾随余秋雨在杭州追求人世之美,于一个微雨的黄昏漫步于苏堤之上,走一走朝拜自然生态之路,感天人一体的和谐;也曾在黄州俯仰冥思,震慑于赤壁带来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忘我与快意;也曾在都江堰拜水问道,看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品道之道、水之道、天之道;也曾在道士塔前感伤叹息,想象当年承载文化宝藏的藏经洞被列强洗劫一空,心中充斥着无数的遗憾,也充满过重振中华的决心……

那时候我沉浸在《文化苦旅》中,努力在书中寻找千年变幻,人间百味。但总觉得它们明明在字里行间,却又离我十分遥远。而余秋雨先生所说过的“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慰帖于大地,潜伏于深谷”也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仿佛在告诉我:世间之美,不仅存在于书里,更存在于天地间的烟火之中。

于是,我决定,放下书本,走出去。

那年盛夏,我乘车驶向沙漠深处。一路颠簸,偶尔风起,扬起漫天尘土。烈阳炙烤大地,正当心声烦躁,嵌在岩石中的洞窟映入眼帘。

周遭刹那间静了下来。只剩下我与莫高窟静默地对视。我扬起头,一种无言的敬佩笼罩着我,震慑着我。我虔诚地走进几个洞窟,短暂的黑暗后,眼前被四周的壁画填满。那不同时期的佛像,亦或是人物,或恣意,或忧愁,或欢乐。虽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举手抬足间,已跨过了千年的风雨,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哀与喜,盛与衰。

突然想起《文化苦旅》中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前一直不理解。直到参观了洞窟后才悟道:那壁画、那塑像,只是把一千年的一肌一容用时间凝滞住罢了。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莫高窟强大的生命力及厚重的底蕴却硬是突破了时间的束缚,源源不断地渗出来,渗出来。

我再次捧着《文化苦旅》,与莫高窟进行无声的对视。书中它历经千年穿越而来的、风尘仆仆却又端庄静谧的形象与眼前的真容终于在这一刻达到统一。也在这一刻,我终于领悟了余秋雨先生那句话的内涵——世界真正温煦的美色,都慰帖于大地,潜伏于深谷。

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们应将视野投诸山色、湖光,将耳朵交付鸟语、虫鸣;将心灵寄于宇宙、星辰……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掌中的天地,当我们对外界充满了向往,世界就不仅在掌心,更在脚下。这时,我们才会明白:读万卷书,亦应行万里路。就让我们来一场旅行,观云卷云舒,赏潮起潮落,听鸟语,闻草香,不负旖旎时光。

此刻若仍有人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谁更重要?我愿引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另一句话回他: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第3篇】

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文化之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暑期,因为还未完全结束的疫情,没有出去旅游,在家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当作是一次心灵上的旅行吧。

初拿这本书时,清新的封面就使我对其充满兴趣,同时对书名充满疑问:为什么要开始这样一段旅行?为什么是文化“苦”旅,这趟旅程与我们平时的旅游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开始这样一段旅行?书的序中就给了答案,余秋雨受了一位童心未泯的美国老教授的影响。这位教授虽然年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毫无倦色,使他萌生了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想法,“从单调窘迫中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在山水间,感受自然,感受历史,感受文化,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便成了这本《文化苦旅》。

为什么是文化“苦”旅?序里并没有提得很多,唯有最后一句提到“我不敢对于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看来得从书中找答案了。

这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和旅行相关的事物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和世界的旅行,第四部分则是自己和他人的人生之旅。

读完这本书,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从国内走向国外,感觉到太多文化的遗憾,或许这就是“苦”所在吧。浓厚的历史底蕴席卷而来,使人发现,文化的诞生和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书中各地的传说历史、自然美景、风俗人文以及作者的内心想法都一一表现了出来,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对比,才震惊并感叹: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背后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地大物博的中国、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竟有如此多的遗憾!不过有遗憾也有美好,这大概就是多彩文明所在吧。

从历史的发展,便联想到了人的一生,人生不也是如此,悲喜交加,苦中有甜,对于日常发生的遗憾,应当从中学习并改进。人生,如一趟不断向前的旅行,每一天都是一个新起点,回顾,是为了检查走过的道路,憧憬美好的前程;不是沉浸一处美景,百般缠绵;更不是空想一段坦途,白日做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现在的行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再回到历史的发展,其中固然有很多遗憾,但也有不少精彩,所以更需要人们来保护当下的文化。我想,余秋雨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应该还有警示当下的青年人,关心文化,了解文化,传承文化吧。

通过世界之旅,展示人生之旅,表现文化之旅,为《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