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在新的历史时期,再读“拿来主义”尤其意义深远。
回顾过去,在党的正确文艺路线指导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文艺园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实乃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如《铜墙铁壁》、《暴风骤雨》等优秀的影片。在这些作品、影片中,并没有“明星”、“名流”们所表现的“床上佳景”、“草地亲吻”等得意之作,却以它自身的内在纯朴,动人的感情再现了一代人的崇高品质和优良的民族素质。总觉来百看不厌,每每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老一辈文艺战线的杰出代表刘海栗,郭沫若,巴金等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为祖国,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佳作,受到中外观众、读者、同行的赞誉和热爱。他们有着对外来文化的研究学习历史,但却没有象“精英”们那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说得一塌糊涂,一文不值。然而他们所创造的一大批艺术、文学作品进入了世界艺术文化的大殿。这难道是偶然的?这难道是如“精英”们吮吸几口“洋屁”,沾一点“洋气”就能办到的吗?
不,不可能,而是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丰富积累,对外来文化的精心提炼,加之以中国文明润育的睿智的思想,创造出来的。
然而,乘改革开放之际,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颓废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随之而来。本也无可厚非,但自我标榜为“精英”的方励之、严家其之流,顽固坚持资产阶级*化,“全盘西化”的论调越叫越高。这种思想,渗透到文艺领域之中,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正确的文艺方向,淡漠了共产主义思想观念,污染了*空气,到处“腥气”四溢。电影、电视极力效仿西方之形式,淫秽、低级、庸俗的录音、录象、书报刊物泛滥一时,严重毒害了青少年,而他们却美其名曰:体现生活,表现艺术。自认为有了“洋味”,其结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说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了资产阶级反共的思想,“送来”了资产阶级*化思潮,“笑纳”了西方的“送来”,很觉高人一筹,上蹦下跳,叫嚣不已,一个满腹“洋学”的文化“怪胎”活脱脱昭然于世,堪称当今之“现世宝”。以为依靠“洋主人”就可和平演变,爬上“政治精英”的宝座,建立其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附庸虫”。
平地一声春雷响,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之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粉碎了这场*——动乱——反革命*事件,举国上下,同声欢呼。文化“怪胎”,民族败类,动乱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们最终连同腐臭的“尸骨”随其“精魂”一并的“送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展览过去,不时在英国或美国的动物园,在主子的驱使拍打下,朝中国方向狂吠几声,一者显得出了“洋差”,二者显得“摩登”,叫作“争取*”,“发扬国光”。
“总之,活人替代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了。但终究知道了后事如何。
俱往昔,还看今朝,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优秀文化财富,值得学习、借鉴。经过这场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回顾了过去,展望未来,文艺工作者应持何种态度呢?
是不是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些“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因此,可以肯定我们不怕,要“拿来”,而且必须要“拿来”。无论是中国的或外国的;无论是今人的或古人的。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文艺都有先进的,也有落后、消极的。*文艺应该以其崭新的思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要有益于*文艺发展,只要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大胆地一股脑儿的“拿来”。统统置于*文化大熔炉之中去煅烧,去熔炼,丰富*文化,推动*文艺迅速发展。
在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下,立场坚定,保持*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革命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勇敢而坚决地拿起马列主义、*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以其优秀的思想,带领广大青年,用坚实的“金笔”作武器,向文化“怪胎”狠狠的砸去,完全、彻底地清除四溢的“腥气”,净化*空气,净化人们的思想,把*文化阵线建立得坚如磬石,稳如泰山。加速*文化发展步伐,沿着*的康庄大道稳步健康前进。
【第2篇】
阅毕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生发出些许慨叹。毕竟,鲁迅的时代已经远去了,生活在国家独立且日渐富强、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向西方借鉴,或者从西方拿来呢?
先说说鲁迅先生指责之“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这一词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今日之中国,大开国门,海关处皆是迎来送往,一派生机。自然是无“关”可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关键是世界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的咱们,早就扬眉吐气了。我们推行的是文化上的“送去主义”,每个西方国家(先是西方,然后是亚非拉美阶级兄弟)都建它上百个孔子学院。不是老早就有人下过“上帝死了”“孔子活了”之类的论断吗?中国儒家经典要走出国门征服世界,真要那样,岂不是东学西渐,好像东方对西方“和平演变”立马可以成功。那时,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地球上的民众见面后统统作揖问好,我们历史上无数先驱梦寐以求大同理想便可变为现实。呵呵,看今日的世界,全是赤旗招展。然后产生他几百位华人*,几十位华人总统。那时,开会时,我国元首坐在上席,慢慢清算你们这些帝国先祖们欠下咱的累累血债,不赔款也可,每人罚抄三百遍《论语》,让你知道什么是温文尔雅,什么是文良恭俭让。于是,其他诸侯国国主们唯唯诺诺,表示一定认真仔细琢磨《论语》之精髓,最起码也得学会半部论语,因为咱祖先的祖先中有位政治家赵普不是说了吗,“半部《论语》治天下”嘛!这前景,怎么就如此诱人,我心神往之!那时可以说,鲁迅先生,你谬矣!“送去主义”才是“发扬国光”之绝佳选择。你的“拿来主义”,岂止是“未免有些危机”,早过时了。
但细想,也未必尽然。
用一位资深导演的话说,他“除了看自己导演的影片,基本上只看欧美大片”;用一位文坛泰斗的话说,他“除了看自己写的小说,基本上只看欧美小说”。我的女儿喜欢吃德克士、麦当劳,我的学生爱看美国大片。昨天,我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美国大片为什么流行、中国电影为什么鲜有佳作时,学生发言积极,大谈特谈美国大片的导演、演员、制作、发行及思想,俨然是一群专业的影评人士,而我竟也深以为然。然后我让他们谈谈美国大片的不足时,全班鸦雀无声,我竟也想不出来有什么硬伤。一部《越狱》两季四十多集,我怎么觉得每一集都比咱们拍的整部电影精彩。
好像事实正好与我们的预期相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欧美化,我们思维也越来越欧美化。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西方的高级轿车、高级香水、高档服装及高档笔记本电脑。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些高档消费品,并视它们为生活必需品。我们正按西方的大脑思考人生、家庭与社会。英语成为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它的重要程度已经和考学、毕业、晋升、出国等方方面面的人生大事直接联系起来了。每个中国人大概都会承认这一点,欧美名牌(部分家电、假冒和贴牌商品除外)品位高雅,质量上乘,售后服务完善。欧美大片震撼人心,场面宏大,想象力超绝。你让我拒绝,总得有拒绝的理由,以保存“国粹”为理由吗?很勉强,我非常喜欢秦腔,酝酿了一年要在今年春节观看,可人家七一剧团今年罢演,我奈其何?一个剧团不能在商业文化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似乎从某个层面揭示出中国产品、中国文化的危机。
正视危机,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文化塑造成精品,然后再说“送去主义”或“拿来主义”,似乎那时更有底气。
【第3篇】
俯首横眉 千言万语诚忠*士
血荐轩辕 人文新祖重铸民族魂
百年前,鲁迅背朝着世界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此说来希望也就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吧。
今日,我们刚刚拿起“中国梦”这顶复兴的皇冠,希望与自信是否已经长驻?然而十几年来,我眼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在这满是沥青与“立交”的钢铁巨兽中迷乱了。
我们习惯了在路上走路,在平坦的大道上走路,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在可以说宽广却只有一条小径供你行走的路上走路。这似乎是天经地义。
许多年前,先生便已谈及中国所缺少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依旧旧事重提,不是欲老生常谈,只是想夕拾朝花,牢补亡羊。而之所以称“新说”,不是批评前者,而是因为如今之中国,所面临的不是侵略者达达的马蹄或是少数人苛刻的压迫与榨取,我们的敌人名叫安逸。
我们真的已经习惯在路上走路了呢。不愿回到乡下的泥沼中踱步,而随着干净平整棱角分明的路走遍全国后,人还有什么需要开拓呢?我们心安理得地走在前人为我们铺就的大路上。
文学界这些年来“腥风血雨”常常曝出一些骇人听闻的奇异之事。比如说在文学奖项上发生近乎舞弊的事,没想到百年过后,先生的奖竟会给一个打油诗人,而先生纵使容忍了,又怎会不像“憎恶”刘半农一样遗弃他?然而这却不是件紧要事,真正关乎了中国人命脉的是近年日益猖獗的山寨文化,先生可以不在乎名声,但却不能容忍山寨对于一个作家的侮辱。马尔克斯先生愤怒地取消了在中国的《百年孤独》销售权,余秋雨先生设出一个新版宣布所有盗版皆违法,这都是文人在无奈后率性施为的举动。
于是退避三舍,当有人请求路茗茗为路遥设立文学奖时,她拒绝,只为保住父亲的名誉不为尘世所染。这是山寨猖獗的侧面写照。一个逝者的名字竟怕被污染,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己请求自己侮辱自己?而那些近似山寨的被他国退回的通过中国安检的“合格产品”,也是中国人自己请求别人侮辱自己啊,这又何苦呢?
胸中仿佛有怨气凝结,我想长大希,以掩涕兮。然而事实更是对文化的腐蚀。那些错字连篇的文学,究竟毒害了多少青少年的心灵。这就是拿来主义吗?中国人信手拈来,换几个字就可以卖的东西吗?不,那只是抢夺。思想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汗水是万万不能拿来共享的。真正的拿来主义要把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信号接收转化成自己民族魂的一份。假的东西即使做的天花乱坠,倒不如将真的做的千变万化,千奇百秀。
今日文学界常说的浮躁,那便是弱于创意,强于借鉴的写照。湍击石而非也,水滴而穿也,百年前的飞机枪炮没有击败中国人,而今天,一纸文字却可以蚀锈万里*。
君子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切莫满足于现状,记住,人常常不是死于烈火而是被黑烟熏倒,求索常常不是败于暴风雨而是败于平淡。
【第4篇】
鲁迅1934年发表的《拿来主义》如晴天一声霹雳,气势丝毫不逊于盘古开天地,它又似滴落油水中的一滴清洁剂,顿时浊清二者界限分明。它句句叩醒*人出卖国家的麻木灵魂及国人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愚昧态度。“拿来!”,拿来西方的,成为我们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觉醒,“拿来主义”逐渐被人们理论化、形象化:“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等等,这些标语式的口号早已牢牢记在我们心中。没错,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是上了一个层次,但是,我们现在就不缺拿来主义了吗?不!我们还要拿来,拿来什么?拿来和平!
近年来,中日,中美关系日趋紧:日本一次次挑战我国钓鱼岛领土;美国一步步逼近南沙群岛。我不禁要问,是什么助长了他们如此猖狂的气焰?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们民族的“积弱性”。我们一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外交部长必会站出来讲话,而每次讲话都是那一套陈词:“我国一直秉持和平外交政策……对某某国的某某行为提出警告,触犯了某某原则……。”这就如同家长对待学龄前儿童,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对他提出警告:“不许这样做,这样是错误的。”下一次再犯错仍是警告却毫无惩罚措施,孩子一看,心想:“咦?犯错的代价仅仅是一次忠告,而犯错的刺激性是远远大于听一次循循善诱的劝告的,这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我们倒被牵了牛鼻子。
其次,日本民族崇尚的“名声上的道义”和美国称霸的野心更是挑起这种“危险游戏”的始作俑者。日本人从小就将自己的名誉看的重于生命,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贯彻他们一生。对于二战战败后无条件投降这种决定,无疑是让每个日本人都蒙羞了。羞耻心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变得多少是有点变态。因此,他们挖掘心思地去挑起事端,也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希望这些事端中可以碰到成功的一次来挽回点自己的颜面。而对于美国来说,除去本民族中军国主义的因素外,“经济危机”一直是压在美国心头上的一块巨石。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的时候,总会向外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或者想办法阻碍别国的发展。恰恰此时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超出了美国意料,美国就急于遏制中国的崛起。而分散中国发展经济注意力地方法就是引起其他方面的恐慌:“领土争端”“税率争端”“*争端”……只要美国想到的,那他都要试一试。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之间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日本的每一步都不可否定没有美国的背后操控。但美一方面还要尽力做好“同中国友好,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面子工程。美国同中国的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我们又万不得与美、日撕破脸皮,这就使得我国处于一个极度尴尬的位置。而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学生来书,对于现在这个局面,我只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浅鄙之见: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时也定要牢记一句古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是犯我,我必犯人。”在种种欺凌面前敢于亮剑,绝不给他国留下一个怯弱,好欺负的形象。大胆的对外宣称:“拿来,拿来和平!拿来属于我们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