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谈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浮名谈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1-06 16:19:24
导读:散文标题:浮名谈关 键 词:菩萨分为英文不小天下我与最高下有称为网上一个老人起来修炼各自佛教阶梯散文分类:/sanwen一个俗人,网上竟自称为“佛陀老人”,听起...
散文标题: 浮名谈
关 键 词: 菩萨 分为 英文 不小 天下 我与 最高 下有 称为 网上 一个 老人 起来 修炼 各自 佛教 阶梯
散文分类:
/sanwen

一个俗人,网上竟自称为“佛陀老人”,听起来让人吓煞。佛教信者同得成佛;则信者各自修炼,递有阶梯,如佛下有菩萨,菩萨又分为十地。佛陀英文为theenlightenedone(觉者),是最高的果位,我与佛并起并坐,冒天下之韪不小矣。王海他肯定不懂佛法之事,否则这个神出鬼没的家伙,肯定要来打假的。但事情是有原委的,幼年时同伙伴打架,结果打不过人家,眼看要吃眼前亏,赶紧逃回屋里,关上门时,说“委曲就是便宜!”这话恰好被祖母听见,她笑着说;“伢(俺)真是个佛陀老人!”不料成了绰号,一辈子被乡人当名字叫的,“委曲就是便宜”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成了“木大老人”。人往往拿自己的聪明去嘲笑人家,不晓得捋捋屁股,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们都笑阿Q,我觉得笑的人自己可笑。外人不知道什么叫“佛陀老人”,公元前563年,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生了个儿子,是印度的王子,一位婆罗门的预言家看了后说,他以后会离家去修游的。竟被言中。听祖母讲,老早,乡下也有这种苦行僧的,例如出没在宁波一带行乞的布袋和尚。书上称之为乞僧,俗称“讨饭和尚”,他手持一个木鱼,一边“得得得”地敲,一边念叨:“廿年新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意思说今天她还是媳妇,再过廿年,自己也做婆婆了,待眼前的婆婆要好些。祖母是清朝遗老,有好多的是思想糟粕,我听了觉得很悲哀。在社会家庭、组织、集团、科院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婆婆,必须在煎熬中才能成为婆婆,然后等有了新妇,总算松了一口气。自己当了婆婆,遵循婆婆对待媳妇的经验和老规矩,一代压一代,苦头吃不吃,大家心里有数,我不再多罗嗦了。

“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大乘佛学已趋哲学化。

不必说玉马金堂登高第带来的诸多悲与欢,在网络上,就是对一个陌生人的赞誉也是很在意的,一文不名的浮名也累人。让我想到现实当中一个笑话,有个女人将要分娩,她躺在床上,肚子一阵一阵的疼痛,痛苦不堪中,使她歇斯底里地竭叫。丈夫安慰她说:“你熬熬就过去了!”女人一把抓住他,恨棒打人,两只粉拳在男人的背上擂鼓的一般,骂道:“——便是你的缘故啊!”人的欲望恰如女人生孩子,分娩过后,寻床笫之欢,却又忘了分娩时的阵痛。拿破仑?波拿巴,在1799年从埃及写信给他哥哥,说;“我需要孤独。崇高使我感到厌倦,荣耀使我感到无聊。我才29岁,就已经无所等待了。”凯旋者说的话,颇让人感到惊讶,战功显赫,英名盖世,在而立之年竟已气短若此。拿破仑是何等样的人呢?朱憙《出山道中口占》云;“书删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钱钟书《谈艺录》中议论说:“人于相习而安、所以操守者每厌其无聊而忽生怠心,或疑其无补而忽生悔心。于是学问者萌捐书之念,事功者起倦勤之思。”“采菊东篱下”澹泊的陶潜,他曾经也有过“刑天舞干戚,孟志固常在”的壮心,须还他一个“金刚怒目。”偶为功名鸟,都是可怜虫。

自从佛教传进中国,辉煌一时,甚至皇帝不当当和尚去。中国的佛教是否纯净呢,我认为不见得,狗肉和尚及偷荤吃素者的把柄很多,到后来毁寺庙杀和尚为止。唐朝太原有个人叫王播,字明扬,他的父亲王恕做扬州仓曹参军,随父流寓扬州,父亲死后,王播无所依托,便寄食于扬州的惠昭寺,靠和尚养活王播。每当吃饭的钟打响,便上食堂吃饭,日子一久,和尚生厌,想办法侮弄。寺僧们先吃饭后打钟,让王播扑了一个空。这家伙后来官为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当重游惠昭寺,见其从前墙壁上的题诗被和尚们用碧纱笼罩起来,被看重保护起来。他在旁边又题了一首:

“上堂才了各东西,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前尘拂面,而今始得碧纱笼。”《唐摭言》。

苏子瞻在《石塔寺》揶揄说“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和尚如此!难怪俗尘世态之炎凉。还不如王播打僧人的耳光好受。

佛陀的观点认为,从感官上的经验告诉我们,有钱可以得到许多人们觊觎的东西,如精美的食品,漂亮华丽的衣服,劳斯莱斯的汽车,去世界各地旅行,女人的芳心等等。但真正有害的不是这些经验,也不是这些物质的本身。由于我们重复保留这些经验,人就有了各种欲望和需求,产生迷恋和执著才是引发诸苦的真正原因。这种情况下的苦,是贪婪膨胀带来的苦,是执著带来的苦;因为执著的缘故,就把impernanence(无常)的事物和感觉当作永恒不变东西。执著是心智的幻觉,企图抓住留住无常的事物。究竟什么是无常呢?在《相应部》佛陀释言说:

诸行无常

诸受是苦

诸法无我

色、受、想、行、识、亦皆无常。

一个行者他注视着恒河中不断升起的无数水泡,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审视,就会发现这些水泡是空的,虚幻而不实的。用完全同样的方法,看待色、受、想、行、识五蕴——无论他们属于现在、过去和未来,也无论距离远近,他应该观察和仔细的审视,就会发现这些也都是空的,究竟无我。

我读佛经当散文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说的思想,觉得比读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还好,不妨摘抄一段: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即非菩萨。”

大致意思说:虽然像这样灭除了无量的、无数的、无边的种种烦恼,使我们得以度脱生死大流,其实既没有灭除,也没有度脱可言。为什么呢,菩提啊!因为如果菩萨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或长寿的相状,那这菩萨也就不成其为菩萨了。这是何等的襟怀啊!“以身作则”又心平气和,超越了一切政治上的说教。佛如是说: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简略地说:“因为只有当心识真正离一切诸相的时候,才能够称得上成就了诸佛。”可知佛是菩萨的顶头上司。接下来佛对菩萨说:“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是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译文:如来如果说第一的智慧波罗蜜,那它实际上不是什么第一波罗蜜,惟其如此,才称作第一波罗蜜啊。

佛经甚多,故事也甚多,不懂的人敢妄自菲薄,悟懂的人一说便俗,我只是远而敬之罢。

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