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10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牛虻》读后感10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1-11 21:04:30
导读:【第1篇】战士的历练漫游在书架上,脑子里都是空白。面对满满的书籍,忽然间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但自己始终下不了手,因为每一本书我都太喜欢了。随手拿起一本书——...

【第1篇】

战士的历练

漫游在书架上,脑子里都是空白。面对满满的书籍,忽然间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但自己始终下不了手,因为每一本书我都太喜欢了。

随手拿起一本书——《牛虻》,翻开它,也翻开了我对它的理解,它对我的影响。

《牛虻》作于一位英国女作家伏尼契,讲述了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了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可以说他是富二代,但他也和大多数爱国人士一样投身于革命之中,不为身份,只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仰。即使失败过,痛苦过,挣扎过,也不曾后悔过。成长的道路需要付出代价,牛虻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其顽强的毅力造就了他成为了一个出色的革命者。面对威胁和诱惑,不妥协,不接受,遵守心中的那一个信念,从容就义。

他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令我佩服,令我尊敬,更令我向之学习。国家危亡,民族衰落,人们懑懑不平,那时候的你毅然站了出来,给了国家希望,民族希望,人们希望。向国人做出了榜样,你是个伟大的人。学习你的爱国之情,学习你的大义之情,学习你那般毅然的精神,是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所需要的文化粮食,我们要向你学习,吸收你的可贵。读着你的事迹,倾听着你的心声,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就懂得赴日学医,后来因为爱国主义精神,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医不如学文,于是毅然的弃医从文,走上了用文救国的道路。中途也受尽了苦难,但他也没有放弃,因为心中有信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终于历尽千辛万苦,苦尽甘来,呼醒了一大批的爱国青年,人们的思想转变,迎来了救国路上的一片曙光。

牛虻和鲁迅的出生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志向一样,他们都爱国。国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因为有它,我们快乐着;因为有它,我们幸福着;因为有它,我们骄傲着。万一,哪一天它开始变小,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了,那我们应怎么办?我想,肯定是痛苦着,煎熬着,绝望着。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儿女,小小的翅膀里怀揣着大大的爱国梦想。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为祖国注入力量;热爱自己的民族,为民族增加生机;热爱我们选择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像我们的领袖毛XX一样,为国家,为民族、更为自己,勇于成为一名战士,保卫国家。像牛虻和鲁迅一样,热爱祖国,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量。那样子,我们的祖国才更强大,才能不受别人欺负,我们的幸福生活永久持续。

【第2篇】

初遇《牛虻》,那是一个热得快冒烟的夏天。我百无聊赖地翻动着书页,发现并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便把它扔到了一边,知道这个冬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它——

不同于太阳毒辣辣地照在身上的煎熬,一团火焰温暖地在我心中燃烧起来。

引燃

年轻的亚瑟在蒙特尼里神父的关爱下茁壮地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然而教会的压抑环境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和远大抱负,于是他偷偷加入了意大利青年党,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却因为无意中对忏悔神父吐露了秘密以及同伴的出卖而遭到逮捕。当他在狱中受尽折磨,终被无罪释放后,却遭到了亲戚的排挤,以及初恋情人琼的误解。无奈中,亚瑟选择了出走。

这第一把火,在亚瑟本天真无邪的心中燃烧起来。那是对*的向往,那是青涩爱情的迸发;那是堕入黑暗前的呐喊,那是放手过去的挣扎。一个美好而纯真的念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燃烧殆尽,而一颗满怀着仇恨与扭曲的爱的心灵在灰烬中重生。

浴火

伤痕累累的亚瑟来到了荒蛮的南美大陆,在那里他干遍了最卑贱的工作,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浑身伤疤的跛子。数年后他重返家乡,隐居在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中,因为常写批判辛辣讽刺的社论性文章,因此被人们称为“牛虻”。

此时的意大利青年党中,当年的小姑娘琼已经成了烈士的夫人,在组织中颇有威望。当这群革命者打算秘密印刷宣传册的时候,有人引荐牛虻出山。他很快就见到了琼,尽管没被她认出,但第二把火已熊熊地燃烧起来。

作为一个革命者,这无疑点燃了他的革命热情;但作为一个青年,这确实催发了他不再懵懂的爱情花蕾。他会与她毫不留情面地争吵,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也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吻她的手,尽管这会被拒绝。

岁月没能磨尽他的棱角,他成为了革命中的勇士,却有着一片温情——对于那个姑娘。

火炬

为组织秘密运输军火的行为被*发觉,牛虻被捕入狱。可笑的是,主管亚平宁山区的正是他的生父——抚养她长大的蒙特尼里神父。

组织里的同志前来营救他的行动失败了,他为了保全同伴而牺牲,即将受到枪决。

刑场上的他沉着而冷静,刽子手们却紧张得发抖,连着几发子弹都只擦着了手脚。他大笑着讥讽他们糟糕的枪法,然后在“砰砰”几声后仰面倒下……

一个不屈的灵魂燃烧起来了!

一颗革命的新星殒落了。

一个英雄在人们的心中诞生了。

一团火焰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起来,并迅速地蔓延至整个意大利。

那窜动的火苗无比温暖,给人们被禁锢的灵魂带来希望与光明。

【第3篇】

亚瑟是个富家子弟,英俊年少,衣食无忧,大学期间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参与了意大利的革命组织。母亲病危,他细心照料直到去世。与此同时,他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觉得生活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家庭太压抑了,他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蒙太尼里是他的忏悔神父,母亲去世后,他跟神父的关系更亲了。因为他一向与自己异母兄长有隔膜。因为他的异母嫂子总是对他很苛责,母亲生前没少看她的脸色。没了母亲,他更恨这个刁钻的女人了。尽管两个兄长在物质是总是接济他,从来不让他为难,他仍觉得那个家如地狱般折磨。他搬出去住了,理由是离开母亲生前生的生活环境,他不想触目伤怀。神父正好外出布道,他们一起去了。外出的日子,他了解到,神父很有做父亲的资质。“我在想——我认为教会禁止教士结婚,那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我认为一个的事业、生活愈高洁,就愈具备为人父母的条件……”我曾把这个句子摘录下来,细细品味觉得很有道理。亚瑟说出这些话时,神父的反应有些异常。

蒙太尼里神父十分关心亚瑟参加的组织,很为他的处境担心。他去罗马出任主教其间神学院来了一位主教,蒙太尼里介绍他们认识,亚瑟感到这位神父与众不同,他十份爱戴这位主教。主教破例担任他的忏悔神父,他简直受宠若惊。他把自己内心世界向他阐明,毫无保留。当然也包括他参与的那个组织中的一些秘密事,而那个组织在当时是被*严格封杀的。于是,他暴露了,他被捕了。他的革命同事也被捕了,他很快又被释放了。

他被污蔑——被判革命,出卖同志。对于一个正直的人而言最辛苦 绝不是生活的苦难,而是心灵的灾难。他似乎成了一个令人唾弃的小人,那沉重的十字架他背负不起,深深地误会让他有口难辩,琼玛的一记耳光更让她无颜苟活,异母嫂子又揭穿了他的身世之谜,他已心如枯槁。上吊自杀的计划未成,他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偷渡美洲去了。

13年后,他再回来时,已时过境迁。别人早已忘记那个跳河自杀的青年。他是以讽刺家的身份出现的。面目全非的他已经是这里的一个陌生人。琼玛曾经是他的恋人,后来是波拉的太太,此时已经是孤孀。她是组织里德高望重的角色。她绝不会想到,面前这个外号牛虻的中年男子,正是十三年前她因误会而深深伤害过的男友。只知他是一个出色的刺家,他舌如利剑,人们就叫他牛虻。从此他就用这绰号做笔名了。十几年的非人生活,他已经面目全非,也身染重疾,没有人认得出他。

绮达是个神秘的女人,一直跟在牛虻身旁,深深地爱着牛虻却永远走不进他的世界。他说:“如果一个男人在世界上感到孤独,而需要一个女人在他身边,如果他能找到一个对他有吸引力的女人,而那个女人也不讨厌他,那么他有权利以感激而友善的心情去接受那个女人自愿给他的快乐,但并不一定与她结成更密切的关系。”再卑微的人也是有尊严的,绮达还是离开了,回归到她吉卜赛人的本族中去了。这让牛虻感到有些意外,并且也十分痛苦。毕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心总会被伤到。当爱不被认可时,那是爱的消损,总有一天会殆尽或突转。也许,牛虻也深爱教育吧!

玛梯尼是个正人君子,他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智慧勇敢又悉心照料同事,他与琼玛建立起深厚革命情谊,他满心希望能化友情为爱情,但琼玛似乎并不热衷于爱情,她仍未从爱人波拉去世伤心的阴影中走出来。她用革命的热情来忘记自己的痛苦,让自己忙碌于具体的革命事务。同时,眼前这个牛虻让她想到自已多年前的那次痛。她一直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十三年前,她亲手毁掉一个正直的青年。

蒙太尼里神父是被派来破坏革命的,他或许是被利用,或许许是在顽固地维护宗教的绝对统治地位。于是,他们父子成了对立的双方。他们的父子关系仅限于他们两人心知肚明。蒙太尼里,还没认出这个绰号“牛虻”的讽刺家竟是亚瑟——他的私生子。

父子连心,总有某些心灵的感应召唤着这个顽固的父亲。小说似乎对某些宗教的东西不太满意,因为它凌驾于亲情与人性之上。亚瑟,深受牢狱之苦,其父痛在心里,却没救助他的行动。亚瑟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肯求父亲与自己一起抗争,远离宗教走向热情澎湃的革命道路。蒙太尼里在痛苦中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亚瑟被枪杀。琼玛接到亚瑟的一封信,那是他执行枪决决一天夜里写的,语调轻松愉快,他平静地叙述了他十三年的人生经历,没有抱怨,没有痛苦,信的结尾也没有签名,只有他们儿时读过的一首小诗:

无论我活着,

还是失去生命,

都将是一只,

快乐的牛虻!

亚瑟的死,也许让蒙太尼里五脏俱焚。第二天,报道:我们敬爱的红衣主教,罗伦梭·蒙太尼里大人,由于心血管破裂,在拉文那突然病逝。

琼玛泪满面了,十几年来她一直没掉过一滴泪。故事就这样在一片苍凉中结束了。

【第4篇】

牛虻是什么?很多人或许对它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但是,牛虻是一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生物: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坚毅,它不向困难屈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然而,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些嗡嗡作响看似令人讨厌的生物,而是一个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为了自己信仰为了赴死如散步的人,一个为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英雄——牛虻。

牛虻,原名是亚瑟,他是英国富商博尔顿的养子,家庭的富足使得亚瑟没有被世俗的“污浊”所蒙蔽心灵,相反,他单纯朴实、心地善良,他不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险恶,活得甚是无忧无虑。

亚瑟最为尊敬的人是蒙泰尼里教士,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琐事,亚瑟都会去找教士忏悔祈祷,可是后来亚瑟却得知,自己一直最为尊敬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生父,是他和母亲私通生下的自己。

这对于亚瑟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不仅这样,在亚瑟参与革命期间,由于对蒙泰尼里教士的信任以及自身的天真单纯,他在向教士忏悔祈祷自己的爱情时,一不小心泄露了革命党人的秘密而造成大错,这所有的一切,彻底摧毁了亚瑟的理想和信仰,因为这些不幸,他遭到了曾经一众革命党人的嗤笑,甚至自己的爱人,也因此看不起自己。

亚瑟无法在在这种令人喘不气来的地方生存下去,于是他选择放逐自己于黑暗中,在此后的十三年中,亚瑟变成了“牛虻”,以他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去揭露上帝的欺骗性以及基督教会的黑暗以解放人民的思想,争取国家独立统一。

后来却在一次起义中不幸身陷牢狱,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生父红衣教父蒙泰尼里会出于对自己的愧疚把自己从牢狱之中救出去,但是教父的拒绝却令他心灰意冷,所以最后当他站在刑场上命令士兵给自己行刑的时候,这份为自己信仰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决绝令所有人胆战心惊。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这种为了意大利的国家民族独立统一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学习,他成为了当时五十年代人所有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他虽死却毅然永存我们的心中。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句话是牛虻一生最好的写照,他作为一只“不断叮咬意大利基督教会、令人民觉醒的”牛虻,为国家的独立统一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成为意大利民族独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5篇】

这本书讲述了爱国青年亚瑟因受忏悔神父的诱骗而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在得知身世后的崩溃之下佯装投河自尽,设法奔赴到了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积极地投身到了斗争之中,用“牛虻”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讽刺教会的反动本质和欺骗行为。后在一次起义的行动中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实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劝降,英勇就义。

整本小说看完之后,我一面为亚瑟的革命精神所震撼,一面感受到了他心里对琼玛和蒙泰里尼不同的痛苦情感挣扎,他是伟大,可又是多么平凡的一个人呢?直到亚瑟牺牲一周后,琼玛才收到了他前夜所留的一封信,也终于明白了这多么长久的日子以来,牛虻就是亚瑟,至始至终爱着她的亚瑟。就如那封信的末尾签名,“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亚瑟爱着琼玛,绮达爱着亚瑟,但牛虻的灵魂只属于他心中的革命以及琼玛——他的朋友和战友。因为各种苦难和无奈的经历,使得亚瑟一直在琼玛的身边却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还在和神父主教蒙泰里尼的心理斗争中不断纠结,他是父亲是启蒙教师,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教徒——在儿子与教的抉择下选择了心中的主。

每每读完悲壮的故事,心中不免要激荡出很多波澜,我想,如果这种情况就发生在现在,我会不会像亚瑟那样毅然决然,顽强不屈?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会不会有这么强烈坚定的爱国情怀并甘愿为之献身?天津的大爆炸让很多人失望心伤,舆论是一波接着一波,而刚过去不久的阅兵似乎又涌现了许许多多爱国、自豪的人们,恩,我们也生活成长在了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记得有一句话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除非他有相同的处境。我想这句话也能运用说明到这点上来,只有真正当事情发生到来的时候的那一秒,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是不是会有那样的勇气,否则一切假想都是空谈。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初中曾学过的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名字已经忘了,大概是一个生活无忧但具有同情人善良无比的王子遇到很多悲惨不幸的事情都要感叹“若是我,怎么受得了!”。后来国家动乱,他不再身份尊贵并沦为乞丐经受了很多磨难的时候,说“事情到了,自然是受得住的,也应当受得住”。

《牛虻》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