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1-27 19:29:06
导读:作文标题: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关键词:讲讲过年小学二年级本文适合:小学二年级作文来源: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为:《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欢迎大家踊跃投...
作文标题: 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
关键词: 讲讲 过年 小学二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二年级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为:《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给儿子讲讲过年的事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年也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什么贴春联、放鞭炮、贴年画,吃年糕,扭秧歌,对于我们这辈人还有些记忆,可是对于儿子来说,除了知道过年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长辈要给压岁钱以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知道的就太少了。

为了让儿子能够感受到中国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主动邀请儿子参与到贴春联、包饺子,炸年糕的活动中,让他亲身体会到春节的乐趣,感受春节传统习俗里一个个美丽有趣的故事。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我们自己家还有爷爷奶奶家的对联都是儿子和我们一起贴的,虽然儿子帮了许多倒忙,可是看着他忙前忙后、小脸冻的红通通的小样,我们还是鼓励他继续实践。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现在又有用电脑控制燃放的烟花,但我还是觉得洋务不及国粹,要不然各国何以争相到湖南浏阳去买烟花呢?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儿子是个很胆小的孩子,以前总是不敢放想炮,就是小摊上买炮也总是要一起不响的炮每次过年看着别的小孩放响炮,儿子是既突害怕又羡慕,今年我试着给儿子买了一些响炮,儿子在我们的鼓励和反复试验下,也敢放了,哈哈,过年了儿子也大了一岁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皇族女儿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一家围在一起包饺子,与老从拉拉这一年来的喜怒哀乐,听听老人聊聊过去的苦日子,一家人展望未来的好日子,真是最快乐也是一家人最温馨时刻。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大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
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到了明代,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但仍不叫年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首选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鸦片、兴办学堂、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从此,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开始出现用胶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裔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年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

今年过年不论是贴对子,还是包饺子,儿子都很热情参与,而且情绪空前高涨,虽然儿子帮了许多倒忙,一会把对子贴反了,一会又把面弄了一身面,一会儿……,可是我们还是很乐意他的参与,也因为有了儿子的参与今年这个年显得格外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