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爱前行
——《昆虫记》读后感
掩卷,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究竟是什么,支撑这个三十年如一日地寄情荒石园的背影,完成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著作?
我想,若让法布尔亲自回答这一问题,他的答案一定会是这两个字:热爱。
何谓热爱?热爱便是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拟人化手法的通篇使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他的笔下,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的性格、情感,甚至是小脾气,在自己的天地里闪耀着生命永恒的活力与光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写隧蜂门卫的一篇。作者用他一如既往的“导游”般的视角,带领读者在隧蜂们的洞穴里*出入,并着力向我们介绍着它们“看门人”的前世今生。看,当曾是“花季少女”的隧蜂老去,它没有停止年轻时对家族含辛茹苦的奉献,而是以一个“看门人”的角色继续燃烧自己生命的火焰。作者对此刻的它的描写可谓传神:“它已秃顶,衣服破旧,已无光泽。在其半脱毛的背部,漂亮的褐色与棕色相间的斑马纹腰带几乎已丧失殆尽。”如此“彻底”的拟人运用真的只是创作时为了追求文学效果吗?我想,法布尔观察时或许真的已把它们当作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形象,并将这一昆虫家族视为与人类无异的小社会,而用笔写下的不过是内心真情抑制不住的表露。因此,即使在我们看来法布尔过着令人难以想象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却仍乐此不疲。别忘了,在他自己眼里,自己可是每一天都与无数精彩的世界为伴呢!
何谓热爱?热爱便是法布尔追求真理、对抗世俗的精神。为蝉的“平反”是本书中经典的片段,而它之所以如此耀眼,离不开那个法布尔亲眼所见的、与传统完全相反的结论。法布尔驳倒这一观点本是很容易的,对蚂蚁“强盗”的本性只需稍加笔墨,便足以让那个活跃在寓言中的“乞丐”的蝉之形象得到彻底的推翻。然而,对真理的热爱让法布尔没有满足于此。他先是在理论上对蝉背负这一“骂名”的原因加以细致的分析——古希腊原作家的不加观察、确认而颠倒黑白以及儿童们的口耳相传;再用长时间的观察与细致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七月的午后蚂蚁“抢劫”蝉挖的井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两者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想必法布尔写这段文字时一定是激动而骄傲的,因为当热爱与坚守敲开了真理的大门,谁的内心不会为此而自豪无比呢?
何谓热爱?热爱也是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作者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无数次他为了得到真相而进行的实验,而对他来说,五六个小时的坚守,真的是痛苦吗?显然不是。在作者眼中,昆虫世界有着那么多令自己着迷的奥秘,为了追寻它们而进行的努力,永远充满着挑战、激动与成就感,而绝不会与劳累相伴。热爱的力量就是这么的强大,它促使了他三十年的坚守,令他在这个孤独的地方留下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以及一个无憾的人生。
我们不能说法布尔的写作技巧多么高超,也不能说他的昆虫学造诣是史上数一数二的精深,然而他在这部辉煌的巨著中所展现出的不竭的热情。已经让人们无须在意这两点所达到的高度。翻阅本书,其实也就是在凝视法布尔三十年与昆虫为伴的日子;而书中从前至后始终流淌着的好奇、欢喜与兴奋,便是他在这三十年间如孩童般纯真的内心的最真实写照。当书中无数细节纷至沓来的时候,相信所有读者都会看到一个不知疲倦而聚精会神的身影;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忽略,有一团名为热爱的火焰正在那个身影内被熊熊燃烧,三十年不灭。
热爱是一切坚守的源泉。读罢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为法布尔的热爱而惊叹,也会不由为自己的事业而倾注更大的热情。这,或许也是名著带给我们的最有益的精神食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