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在学习中净化心灵 ——读《悲惨世界》有感
“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从广义上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一样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雨 果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辉煌巨著,它一出版便引起强烈的反响,本书的“悲”体现在刑满释放犯让·瓦让的一生中。从让·瓦让刑满出狱到遇上迪涅主教被赎以灵魂,再到赎回珂赛特,将她抚养成人直到出嫁,最后自己孤独死去,雨果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让·瓦让一生的悲惨故事,借助他虽已受到教化,从坏人转变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却仍被压迫的经历而抨击社会,是对不公平黑暗社会的无情鞭挞。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有血有肉的受苦受难的底层人物和一群革命者:芳蒂娜虽拥有一身令人羡慕的好容姿,可她的悲惨遭遇却令人同情;珂赛特和马里尤斯的爱情感人肺腑,但对让·瓦让的忘恩负义却又让人愤愤不平;雅韦尔对让·瓦让的迫害令人感到可憎可气,但他的恪尽职守又让人觉得可敬… …所有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作家的描述中都充满了生命力。
雨果对于这些人物及其事件的塑造都不是无凭无据的,正因为他曾从保卫派过渡到共和派,所以才会有马里尤斯接触了ABC社后,转向共和派;正因为他因发表宣言奋力抵制路易·拿破仑发动反革命政变,被驱逐出境十九年,才会有让·瓦让十九年的苦役生活… …而这些虚拟人物的真实事件都成为了雨果深刻揭露社会问题,表达观点的强有力依据。
雨果认为,贫困和无知是社会万恶之源,这也正是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教育水平的原因所在。一个社会的底层好比一个“极易藏污纳垢的大洞窟”,而生活在那里的人因“无知和贫困”而极易变成“魔鬼”,在愚昧无知被消灭之前,这个大洞窟就不会消失。所以,一个社会要追求进步就要努力重视全民教育,用“光明”来医治社会“疾病”,用“光明”来“净化心灵”。虽然在雨果那个时代这是一种遥望不可及的虚幻理想,但在当今的中国,这种愿望已快要全面实现。
从这本巨著中,不仅可以看到人的本性之美与丑,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在底层的人的遭遇以及社会仍存在的现状。其实,在当今世界,愚昧和贫困是依然随处可见的,它不是仅仅只体现在人的穿衣打扮上,更体现在思想上。就本书来说,让·瓦让的打扮让人觉得“好像一个鳏夫”,而吉诺曼先生虽穿的及其高贵却在思想上远不比让·瓦让的领悟。
那么,什么时候社会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社会?我想只要当教育全面化了,发展全面化了,男人、女人才不会沉沦,儿童也不会凋败,这样社会才会富有生机,才会变得真正文明鼎盛。
【第2篇】
读《悲惨世界》有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法国旧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不由得掩卷深思。
这本书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的现实,本书以冉阿让为主线,讲述了冉阿让因打碎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锒铛入狱,几次越狱不成,最终被关19年。在狱中,他仇视一切,却在释放几天后,深深的受到了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努力去成为一个光明的人。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振兴了滨海蒙特勒伊的工业,当上了市长,却为了救一个不相干的老人而重新被捕入狱。同时,他为了实现他对流落街头的女人—芳汀的诺言,假装掉入了海中死亡,去接来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把他抚养成人。最后,又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冒着危险走上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保护她的恋人马吕斯。最终在珂赛特结婚后,走完了他光明的一生。
读完后,我心中感触良多。书中描述的人性的善良与纯真,统治阶级与上流社会的互相倾轧,种种丑恶或美好的现象,都通过一个个人物来表现:
冉阿让
冉阿让是光明的化身。他饱受牢狱之灾,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对待。在狱中,他犀利的批评社会并认定这是个充满罪恶的时代,他满腔怒火,判他有罪,最终却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就算他再如何帮助困难的人,他依然因他的身份而不被社会接受,甚至有时对他的好意也会遭到别人的误解,但他依然努力地去成为一个诚实的,善良的人,甚至在临死前他还说:“送蜡烛给我的那个人(卞福汝主教)是否满意,我不知道,但我已尽我最大的努力了。”他一辈子都没有辜负主教的期望,不是吗?只要有这种人在,社会就永远有希望与光明存在。他们就好比一支蜡烛,点燃我们道德的心灯。
沙威
沙威是一个侦察员,他自认为他是法律和正义的化身,并且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法律。他认为一个人犯了罪,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罪犯。他努力逮捕冉阿让,哪怕冉阿让努力做善事,哪怕冉阿让什么罪也没有犯,沙威却依然坚持要逮捕他。可最终他却被冉阿让,一个苦役犯救下。他的良心与信念起了冲突,他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沙威最终得到了救赎,获得了高尚的灵魂,但他性格中代表社会的那一面却逼死了他。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与丑陋—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德纳第
沙威因“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死去,德纳第却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存活下来,甚至去了美国。他是一个不断向黑暗退缩的人,一生过得越来越黑暗。他卑鄙,他无耻,却没有得到悲惨的下场,这也是对这黑暗现实的巨大讽刺。
我认为,与其说这本书说的是一个悲惨的世界,更应该说是一个个悲惨的人。这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这些人的不幸,逼良为娼,逼善为恶。正如书中所说:“他进牢狱时一面痛哭,一面战栗,出狱时却无动于衷;他进去时悲痛失望,出来时老气横秋。”悲惨的生活泯灭了他们的良心,良心对他们有何用?还不是一样的贫困穷苦?这样下去,社会只会越来越黑暗。在这个世界有好人存在,他们使得这个社会走向光明的一端。书中的冉阿让,沙威等人,不也被唤醒了良知吗?
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情况,现在虽然有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依然有人忍受着悲惨的生活,依然有人如德纳第一般丑陋,自私而贪婪,他们有些靠职权贪污受贿,有些在比赛中一味造假,还有人靠关系耍手段谋得职位……这些都是丑恶的现象,但也不缺乏改邪归正的存在。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拥有良知,他们,终将改变这个悲惨世界。我想,这也就是雨果写这本书的原因吧,和鲁迅一样,致力于“改良这人生”啊。
愿我们一起努力,怀着一颗有爱的心,伸出一双有力的手,去改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