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石头记》读后感
暑假的新书来了,一开始看到《石头记》,脑里蹦出的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后来才发现是三毛的散文。内容与曹雪芹的《石》完全不同,曹雪芹的写的是人,而三毛写的是名副其实的石头。
文中最能使我的心灵与之共舞的,是三毛对艺术的痴狂精神,那是一种超乎平常的热情。文章的一开始就描写了她到海边捡石头差点丢了性命的经过。她获救后,被询问捡石头的原因,她只是简短地回答了“玩”;以及中间部分所提到的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在我专注的静静的默坐下,千古寂寞的石块都受了感动,一个一个向我显现出隐藏的面目来。不难看出三毛对画石的热爱。我非常能理解三毛的行为,在艺术方面,无论绘画、书法或是写作,当热爱达到一个极点,它不会滑落,而是不断地再攀升达到忘我的境界。有时候一个人在书房里练字,写着写着就天黑了,一天就这样过去。毛笔能随心所欲地在宣纸上挥舞,带给我无穷的愉悦。有时一一个字就能练好几张纸,心情和技法上都会随之升华。每逢周末写完功课复习后,就会铺布开始专注练字,有时练到凌晨两三点都不自知。虽然我的字有着极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我热爱练字,我想,那是一种艺术行为上的共同之处吧!因为热爱,因为执着,所以想要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所能,把这份热忱挥洒极致,尽管不为什么,像是三毛画石并不为谋生,只是为了“玩”,为着-种心灵的愉悦,为着一种与灵魂的交流,那便是一种带给身心的喜悦,一种真正生活过的成功。
其次,三毛的想象力十分令我震惊。“石头会跟你说话?”黛娥呆了。“国王有新衣吗?”我反问她,她马.上摇头。“在我,这个童话故事里的国王是穿着-件华丽非凡的新衣服的。”我笑着说。“当然,有想像力的人才看得见。”我慢慢的又加了- -句。黛娥急急忙忙拿起一块圆形的石头来,歪着头看了一会,说:“没有,它不说话,不过是块石头罢了。”“对你是石头,对我它不是石头。”在石头.上作画前,她会集中精神与石头“交流”,从“对话”中了解它们原来的样子,并用手中的画笔将那个样子用颜料填补。《国王的新衣》是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故事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
,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在三毛眼里,国王的新衣也许存在,如那一颗颗光秃秃的石头,对其他人而言就只是块海边平淡无奇的石头,对她来说,那些石头如新衣- -般,在想象力的加工下,也是华丽非凡的。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自行添加的滤镜吧!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考,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各种感觉皆不相同,正告诉读者们一种处事的态度:人不一定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即使是大众的认知,那也不一定是自己由衷的想法。世人的看法也许会为个人的认知添加一层偏见,若能越过偏见,也许能看见原来那炙热的初心及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能局限于刻板印象而得出片面的结论,而必须掌握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地认识并评价這些事物。
此外,文章还教会了我断舍离的意义。一些不合意的东西,是应该舍弃的。不必留恋它们,石头也是一样,画到有一天,眼睛亮了,分辨出它们的优劣,就该把坏的丢掉,哪怕是一块也不必留下它来。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一些事上纠结,对任何事物都不经意地留恋,到头来也许它们都不算最珍贵,那一瞬间的珍贵不过一-瞬无法维系,三毛画了很多,也丟掉了很多。再好的内容,也需要完美的容器去装饰,而三毛的文字就有这样美丽的魅力。在她的笔下,我看到一颗颗可爱的石头的生命,它们像是活过来了一样。品读《石头记》时,我仿佛走进了三毛那颗画着梦幻般的伊甸园的石头里,看见三毛盛满的热爱和用心,还有-丝说不出的柔情和感动来。除此之外,我认为,文末的收尾是十分漂亮的令我印象深刻。她将被代工丢弃的七颗心爱的石头比喻作天.上的北斗七星,却不道破,用温柔的拥抱来结束自己对石头的念想。-篇好的文章不能虎头蛇尾,很多时候,精彩的结尾能给人惊鸿一瞥。三毛的文章还有另一特点:她以第一人称写作,精湛的文笔让我们读者能将自己代入“我”,如同亲身经历般体验文章的跌宕起伏。
薇薇夫人说:“三毛是真正生活过的人。”三毛的文章,我虽看得不多,但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里她那满溢的情感,那份热情、热爱令我感动。一个真正生活的人应该是活成这样的吧!无论外界,自己还是自己,会为-些珍贵的失去而痛彻心扉,也会为突发奇想而会心一笑。她的热情不会过期,会给生活无穷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