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突然想看毛姆的作品,因为村上春树读《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曾经说他喜爱读石黑一雄的书。
村上的书也并没读多少本,大概四五六本的样子,但只喜欢《挪威的深林》,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拔的沉浸在那苍茫静谧的、空旷无垠的境况里,并非爱读罗里吧嗦的日系作品,而是有的读起来真的很令人沉静,有种说法,能独处才能观己心,也就能推己及人,想想是有它的道理的。村上春树喜欢读石黑一雄,又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实际行动——拒绝了诺奖的评选,所以我想看看石黑一雄。更主要的原因是好一阵子不知道可以看什么书,那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的感受又习习袭来,为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准备着实读读石黑一雄。
必须声明一点,别人读书,善读书的人,一本书,一部影片看完,书评影评结构完整,解析精准全面,剖析深刻令人审思,评论不仅符合大众情趣而且还具备反正我是无法企及其十分之一(只会估计了多不会估计少)的独特的全面性、深入性的,理性、感性全方位的、令人信服无比的感受。所以在看完《找到你》的精彩影评后,我觉得有必要,很有必要,必须得去观看一番方能平复我心潮澎湃的激动,强忍着内心激动和迫切期待我坐进了影院,我是看完影评去看的电影啊,是带着已知的感受去看的啊......我只能以我极度惭愧的心和对事物的木讷反应,带着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精彩影评的感受,我惭愧至极,我五体投地,我只能默默的反思......当然对于别人的书评亦是如此。
石黑的作品说心里话,是强忍着心里要发霉的感受去读的,估计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的内心活动或者潜在本质,愣是用了几百页,用一百页左右我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愿意为之付出时间耐心等待,毕竟只有深刻的体会作者田地里的池塘水般的浸润方能得真知,但是石黑一雄的文字表达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还是很喜欢的。想想,他最仰慕的作家那便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了。于是购来他们的作品,准备一一拜读。
《月亮和六便士》说心里话,我忍不住想表达的是这是我唯一一本,唯一一次尚未看完时和看完之后马上决定立即再读一遍的书。内在的学识和能力限制了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希望尽可能的将这份读感先表述的能略微清楚一点:
译者李继宏。先说说译者——李继宏,80后,《追风筝的人》的翻译就曾看的令人肝肠寸断,心灵震撼,这本《月亮和六便士》的导读,把原本枯燥的历史背景就写得的令人欲罢不能。正文毛姆开篇的几句话便牢牢抓住了我这个读者的心,使我不自觉的想往后看,不知道后面会写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李继宏的译文非常之考究,仅是本书的译文就可以感受到译者强大的内在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不知道毛姆的原著会是怎样的精彩绝伦。唉!一声叹气不学无术的我,就这样庸庸碌碌错别了多少可以丰富我精神境界的食粮......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渐渐走进......
《月亮和六便士》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本书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极大可能就是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四十岁以前是名股票经纪人,过着与普通人无二的平常生活,在该娶妻的时候娶了妻,在该生子的时候生了子,还是个“好”,在该得到还不错的近中产阶级社会地位和经济*的时候得到了该阶级相应的认同。突然,毫无征兆的一天,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他温暖的家,离开他相伴十七年的妻子,离开两个十六、十四岁的儿女,没有解释,没有原因,只有结果——“永远离开你”的通知。
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喜欢结交作家,常常以宴请的方式试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与自身追求的社会地位,名利权益,也同样以相互间礼尚往来的轮流请客来彼此还宴请债,同时相聚的人儿们都带着积极参与实则疲惫的身心无可奈何的应付,因为“人有可能彻底地不管别人的看法吗?......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试图只为你自己、只靠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你迟早会生病、疲倦和变老,到时你会爬回去求别人帮吗。你内心将会渴望得到安慰和同情,到时你就不会惭愧吗?你内心深处的人性迟早会渴望正常的人际关系的”
“你来不来看我的画?”
“你想过死吗?”
“为什么要想?死有什么关系?”
“走吧,去看看你的画”
......
以上是作者和斯特里克兰在不兰琪.斯特罗夫(对斯特里克兰有救命之恩的德克.斯特罗夫的妻子)自杀后的一段对话。不知道会不会,有没有可能悟出点什么?然而,斯特里克兰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太太在与她共同生活了十七年的时间里对其丈夫的喜好丝毫不知道,甚至在斯特里克兰偷偷去学习班学画的一年多近两年的时间里什么都不知道,丝毫没有察觉,她整日沉浸在她的亲近权势名流的宴请中流连忘返,什么时候丢了丈夫却毫无准备之能。而对于斯特里克兰给她的永不归的信可以看出来,斯特里克兰早已看穿看透了他的妻子。——写到这里,说心里话,还是挺替斯特里克兰太太委屈的,她为了她的爱好和兴趣在将家庭搭理的井井有条,儿女健康活泼的情况下也是在努力的想提高自己,不管她的初衷是为了通过认识和时常宴请名流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本就是群居的人性弱点啊!总的来说就作者的感受很不喜欢斯特里克兰太太,但是也说不出具体的还有什么斯特里克兰太太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斯特里克兰的表述里,女人的生命里总是爱情第一,总想牢牢把控住男人,总想他们陪在自己身边,而男人的生命里爱情只占一个小小的角落,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这或许也是全世界婚姻家庭中往往最难以调和的矛盾吧。但个人感觉恐怕亦不尽然,如果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不必为生养小孩、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累,恐怕也是没工夫去整日纠缠胸怀大志的男性,好多自身的兴趣喜好还不得去好好学习发挥发展呢,如果互换个角色,恐怕胸怀大志的还不一定是谁吧!自我感觉,我的这种感想还是很有些些道理的嘛!造物弄人,只好通过斯特里克兰表达,女同胞们还是要引以为戒啊!
离家出走后的斯特里克兰在经历了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五年后,再次对其家人以外的,对其以实际行动表达善意、仅有的一人判断其是天才的人、在其困难时期无私借其钱财、在其病若游丝之际,救其性命的德克.斯特罗夫下了狠手、毒手。怎么说呢,毛姆作为作者本人也对其这种人性品德有所高度质疑——斯特里克兰竟然在斯特罗夫精心照料下捡回了天才性命,却也及时地霸占了斯特罗夫的妻子,霸占了斯特罗夫的画室,并且将斯特罗夫扫地出门——虽然斯特罗夫本人很痛苦,虽然斯特罗夫本人是自愿情愿邀请斯特里克兰在他的画室里作画,虽然斯特罗夫是出于极度善良主动将自己扫地出门的,当然造物又弄人,让斯特罗夫可以具有识天才的慧眼,却没有哪怕是通过努力可以接近天才的绘画技能,却又极度善良到毫无底线,在布兰琪.斯特罗夫自杀后,斯特罗夫回到家乡,或许可以简单善良的幸福生活,不为凡人的痛苦而痛苦。但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斯特里克兰简直就是个恶棍与魔鬼的结合体!或许“天才”的世界是我们永远不懂的梗,可是貌似作者提供的天才与天才之间的语言,也是天才之间不能共通的语言。
在通往可以释放躯体内强烈灵感的路上,斯特里克兰再次浪迹天涯,在他差不多四十七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凭借海岛外轮廓便可以当即认定,这里就是他命途所归的终结地——塔希提岛。在他的躯体里住着另一个灵魂!
这里毛姆还举了两个事例,却是一个相互共联体,作者讲述的是他在圣托马斯医院认识的犹太人——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具备年轻的资本,才华又分外出众,考取了医院的奖学金,读书的五年里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奖励,同时被委任为内、外科医生,由于出色是大家公认的,被选进医院管理层,前途一片光明,在履新前去地中海东岸度假,于是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决定留在亚历山大港度过余生。医院接到了他的辞呈,甚为震惊,然而对其位子虎视眈眈的人是早有人在,估计睡觉都会乐醒。十年后作者在亚历山大港再次遇见亚伯拉罕时他做着最普通的检测员的职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他的内心十分快乐幸福和平和,因为在那里,他应该是感受到巨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正如他的说的,“其实做决定的不是我,而是我内心某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回到英国的作者某日去看望路上偶遇的另外一个做医生的老朋友——阿列克.卡迈克尔。由于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刚刚被皇室授予爵士头衔,在市中心的富人区拥有一栋漂亮的老房子,卡迈克尔是个很讲格调的人,房子布置让人称慕,室内饰画即强调了不一般的品味和经济能力以及社会地位,当然还娶得与其个人及社会地位相称的美人归。他们两人促膝长谈,回想当初彼此的窘境。不过卡迈克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他的这一切均来自于亚伯拉罕那次放弃自己的位置而得到的好运气使他有了得到那个位置的机会。他认为亚伯拉罕是个没脑子、没性格的人。而作者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亚伯拉罕正因为有性格,“才会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而事后毫不懊悔,那就更有意义了”。我们的日常评判还会觉得亚伯拉罕宁愿失去优渥和前途一片光明的生活,而选择自甘无闻的方式是不可思议的令人费解的,更放不下的还有他那具备的高超医疗技术,得救死扶伤多少人的性命啊!得拯救多少幸福家庭啊!可是我无法有资格评判他人选择生活的模样,但是我确实相信
后来的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离环岛公路八公里的山林里和土著人打成一片,娶妻生子育女,在寂静的山林里将自己的才华付诸于画布之上,让其对天地的混沌初开,善恶不明的最原始状态真知尽显。不知道斯特里克兰最终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是否达成了灵魂想要表达的境界,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段里究竟是否被病痛一点点销蚀而不觉其苦,真正摆脱了生命中躯体所能感知的苦痛,得到了精神上高度的净化和升华,真正体味到精神境界的*幸福和解脱。
不知道怎么去准确表达内心在一句句、一页页读这本书和两次合上书页时的感受,不知道斯特里克兰这样的天才是造物者注定的还是我们凡人推崇出来的,为何让天才的躯体和心灵在凡世中受煎熬和折磨,让凡世中的普通人去评判天才与否?对于凡人眼里具备天才的本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天才成分的,我想通过作者的描述,天才从来没觉得他是天才,他只想通过他们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至于其他“干他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