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李煜的这句词:待踏马蹄清夜月。在暗季浮动的夜,踏上幽幽的泛着水光的青石板,一路上觅着那粉墙黛瓦的足迹,去找寻那片低吟浅唱的国度……
那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最美好的情感;有“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般最真心的欣赏;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般最痛切心扉的悼念……那里,有她“人比黄花瘦”的女儿娇态,有他“阳间地府俱相似”的恨世遗笔……
那里,有李白秀口一吐的半个盛唐,有岳飞八千里路的云月征战,有顾炎武事事关心的末代风云……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追求那种狂欢和张扬,却渐渐忽略了那一片低吟浅唱的国度。是的,典雅的古诗词文化正在慢慢消逝。
还记得不久前红极一时的朗读者吗,或是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引发的“听写热”?我们感慨于名人朗读中的故事,惊叹于孩子们挑战生僻字的从容,却没有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没有看到那不堪的书写,没有看到数字化的今天对于锦绣文字的冲击……
月下疏影,桐叶翻飞,花开翩跹,落红无声。我们曾与传统文化于历史里相依,却再难与她走向未来。
据仓颉造字至今不过短短千年,汉字却已经历多次变革,由甲骨到大篆小篆,由篆入隶,由隶入楷,由繁入简,在汉字形体简单化的背后同时变化着的,还有文字的内涵。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名利”二字缠身,高考后毕业生选择的专业,吃香的通常与金融管理有关,而中文系却是门可罗雀,国学更是无人问津。纵使人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学习语文,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国学书单一如既往蒙尘于书店。想起黄侃先生当初调笑的“八部书外皆狗屁”,恐怕现在也恰恰相反了吧……
是啊,如今谁还记得,那号钟的知己之音,绕梁的宫商角徵羽,那在水一方的依人,沧海之东的碣石,那平仄去入的韵味悠长……
淡忘了……远去了……流逝了……
上下五千年,中国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路风尘仆仆的走来,怎能让她在21世纪辉煌不再?作为我国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她犹如朝阳,映在华夏文明的书页里,现在却如同黑夜中零星散落着的遥远的星尘,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那条横亘在我们与文化之间的江河,究竟何时才会消失?那弥漫于眼前的烟雾,到底多久才会消散?
一个声音呐喊着,只要我想,只要我愿……
浮华似锦,在这万般千态的浮世绘中,我们须给自己的心田种上半亩清欢,去找寻那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的曾经,找回那缓缓消逝的传统文化——心中的桃花源。
让我们一起待踏马蹄清夜月,去保护,去守护,去呵护那份“翩翩蛱蝶花心醉,袅袅清风月影斜”的纯真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