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墙私语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文化墙私语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2-22 21:24:12
导读:散文标题:文化墙私语关 键 词:私语文化散文分类:/sanwen??《道德经》问世之后,“道德”一词就化作了一块闪亮的金砖,夺人眼目数千年,如果没有“道德”,万...
散文标题: 文化墙私语
关 键 词: 私语 文化
散文分类:
/sanwen

??《道德经》问世之后,“道德”一词就化作了一块闪亮的金砖,夺人眼目数千年,如果没有“道德”,万古长如夜。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流光磨去了它固有的内涵。经过流光洗涤的金砖,汲取了民族传统的思想精萃,在广袤的心灵沙漠建造起神秘的金字塔,抑或无比美妙的文化墙。这种用现代文明装饰的古老文化墙,就屹立在西安市长安区区*大楼前的休闲广场上。仰望高耸云天的区*扇形高楼,从敦厚低矮的文化墙下走过,驻足观赏墙面上的书法绘画作品,眼前为之一亮,不觉肃然起敬。??长长的一道廉政文化墙,字画典雅,凝结着长安书画艺术家的心血,其展现的内容,都是从线装古籍里搜寻的遥远而默生的古代往事,注入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时代风采。??在文化墙的对面,就是近10余年间新建的南郊大学城。隔着一条八车道的宽阔公路,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分校校区,在路南一字儿排开,向东西方向延伸,并南向秦岭山脚下铺展。大学城之内,道路纵横,四通八达,道旁绿树成荫。造型别致的校门,巍峨壮观,争妍斗奇,中外建筑艺术荟萃一城,交相辉映。拔地而起的楼群,衬托着背后冒出楼顶之上的苍莽秦岭,翠峰起伏,隐没在似有若无的蓝烟中,宛如画中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山城的空幻感觉。??文化墙在鳞次栉比的高楼环抱中,低眉颔首,显得那么矮小,活象蜷伏在地面上的侏儒。一种倍受挤压的不畅快视觉,悄悄袭来,挥之不去。但那墙体上五颜六色的书法绘画,熠熠生辉,十分亮丽抢眼,象磁石吸铁一般吸引行人,回首一顾,徜徉其下,品读玩味。陈年老酒醉倒人,也许,文化墙就是醉倒人的陈年老酒吧???文化墙所在的地段,位于西安市行政区划图上的长安郭杜开发区,紧邻长安科技园,与西安高新区毗连。其间还散落着蜗居的城中村,犹如大海中的荒岛,散漫着乡村风情。??区*大楼和大学城,是从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里冒出来的。10几年前,这儿的夏天,曾是一片翻滚的金色麦浪;这儿的秋天,曾是满眼碧绿的青纱帐。通往县城(今长安区)的唯一一条双车道砂石公路,凹凸不平。若遇雨天,坑洼积水,东西颠簸行驶的汽车,总会给道旁的行人溅一腿泥水。公路两旁及远近的农田树丛中,东一摊西一坨的农舍,比比皆是。“陕西十大怪,房子一边盖”,就是指那种坡顶式土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称作厦子房),鲜见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此地唯一的最高学府,是长安县郭杜高级中学,深深隐藏在路南稍近的村落中。每年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出入校门的师生,裤腿高高挽起,或肩扛自行车,从夹杂着腐烂菜叶的黑乎乎淤泥中,一步一趔趄踩出来,走到公路上时,已是满身泥渍了。那时,位于韦曲的县*办公大院,尚在少陵原的半坡上,一色砖木结构的平房,娴静而庄严,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分外鲜明。连接千村万户的郭杜中学门前的泥土路,曾经走过了一茬又一茬农家子弟,进入乡里人奉为神明的城里大学,拿到文凭后,走南闯北,消失在时代洪流中,用寒窗苦读16年挣来的知识,去描画改天换地的理想。有的恋乡情重,创业桑梓。密集分布在区*大楼和大学城四周的科研机构及高科技企业,以及现代都市人文环境,就是这一片热土上创业者的坚实足迹。??找不到踪影的往昔旧貌,文化墙未能目睹;麦粒的清香,玉米的甜润,它未曾品尝;淤泥的冰冷,农舍的寒风,它没有体验;田野里散发的泥土芬芳,种田人勤劳节俭的风貌,它更无从感受。文化墙感同身受的,是乡野变都市的奇幻景色,以及繁华、喧闹、尊荣、浮躁、田园与都市等等交织在一起所孕育的百味人生。它漠然面对尘世万象,赞赏,沉默,叹息,愁思,莫名的迷惘。它身上披挂颜色艳丽的字画,从悠远落寞的古代,历经漫漫风烟,走入当代人的视野,自然产生了十分强烈的隔世之感。文化墙引人注目的字画,与其说是从沉寂的古墓里挖掘的古董,毋宁说是一个东方古老民族的背影。那麽,这个所谓民族背影的的古董是甚麽呢???文化墙上的所陈列的古董,就是20几张图文并茂的字画,它组成了一幅历史长卷,叙述了春秋时期到清代的20几个名气很大的古代人物,赞美“孝”与“廉”是其主旨之所在。鲜艳的国画,配以简洁的文字,很长的艺术画廊,洋溢着书画融通之美。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帝王、百姓、诗人、学者、官吏等三教九流,几乎各个社会阶层的典范人物都有。譬如汉文帝刘恒、王祥、江革、仲由、曾参、黄庭坚等都在其内。写居官清廉者有4则:《包公拒礼》、《于成龙二三事》、《清官张伯行》、《郑板桥遗事》。弘扬孝道的有16则,比如《卧冰求鲤》、《百里负米》、《怀橘遗亲》等。其中《卖身葬父》、《清泉跃鲤》的神仙味儿很浓,类似神话小说。崇尚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可厚非。封建帝王素有治国平天下以孝道为先的自诩,汉文帝躬身力行,《亲尝汤药》这一幅字画里写道: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后从不懈怠。母后卧病三年,他常常衣不解带,寝食难安。母后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后服用”。孔子的两个高足仲由和曾参、宋代豪放派词人黄庭坚、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陆绩等,也都是尽心竭力奉养父母的古代道德楷模。??《道德经》是深奥的先秦哲学著作,思想价值极高却不是雅俗共赏之读物,平常人达不到融会贯通的境界。道德概念与时俱进,一再衍生,变化多端,在学者的书斋里是鸿篇巨制,在世俗社会里是崇高的丰碑,一般人可以仰望却望尘莫及。但从文化墙的字画里所赞美的道德楷模之上,普通人很容易悟解道德的内涵。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化墙除了内蕴亲情浓浓的孝道之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彰显两袖清风、刚正俭朴的品节情操。这是一个沉重而鼓舞人心的永恒话题,同时又是文化墙的画龙点睛之笔。4则清官故事中,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两位朝臣入选。??其一、是被康熙皇帝褒奖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字画里写道:他“为官清廉,流传的事迹很多。升任福建按察使,乘船出发之前,令人买了很多萝卜。有人笑问:‘如此便宜的东西,买这么多干什么’于成龙回答:‘一路上,我以此为食。’在总督任上,他整天吃青菜,有人就戏称他‘于青菜’。大儿子要回山西老家,恰好衙门中有腌鸭子,于成龙就割了一半,让儿子带着路途食用。由此民间就传开了这样的谚语:‘于公豆腐量太窄,长公临行割半鸭。’于成龙常说:‘清廉乃臣子分内之事。’他死后,康熙皇帝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其二、是官至礼部尚书的张伯行。他深受康熙赏识,也很受百姓爱戴。字画里写道:“他去江苏巡抚任上,府内没有什么陈设,办公的地方只有一桌一床,禁止下属向民间借用东西。他的幕僚也只有供抄写誉录的一张床,其它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后来,那个幕僚难耐清苦,留诗一首离开了。诗文是:‘一架绳床共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独渐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张伯行出行时,轻车简从,无论在哪里做官,也不携带家眷。他日常吃穿用品,甚至拉磨的牛和碾子,都是从家里拉到官府里来,不用公家的东西。在福建任所,看到官府里的幕帐都是用锦绣制作,立即命令随从撤换掉,奢侈之风为之一变。去江苏任巡抚,未到任先派人前去查看,禁止下属在他的官署里陈设奢侈物品。张伯行为官,拒受任何馈赠。他曾写有禁止馈赠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豪,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于成龙和张伯行以廉洁自律而名垂青史,赚得了好名望,在现代廉政文化墙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名副其实。他们身处国富民丰的康乾盛世,却能以清苦廉洁砥砺心志,不扰民,修仁政,并以此为荣,这样的品节风范,在封建社会也不多见,尤其难能可贵。清官政治虽然深得人心,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却并不是唯一的治世良方,不能根治封建社会的痼疾。两袖清风的清官以自己的清贫生活作代价,锻造出高尚的品德情操,换取的苛酷威猛的封建法制,依然是一把寒森森的双刃剑。当邪恶居于强势,正义处于弱势时,封建法律的天平必定倾斜,使执法如山的清官们遭遇尴尬和不测之祸。张伯行和郑板桥都在康乾盛世做官,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自己矢志维护的封建法制的捉弄,一个因弹劾行私舞弊的高官而被诬陷获罪,一个因请求开仓赈灾一事而触怒上司,两个人都落下了被罢官免职的苍凉结局。郑板桥骑着毛驴离开潍县衙门时,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此后,他在家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清官们的道德原则未必能支配政局或自己的政治命运。已故的杰出革命家、政治家董必武先生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平生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后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他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之名。”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先生讲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人物,在清廉问题上却类比古代人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人物可能有“另类脸谱”。正是这种所谓的“另类脸谱”,让史学家争论不休,从而使一部《二十五史》遗留下诸多不能盖棺论定的悬案。世界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各种色彩的天然合理性,但在百种千般的色彩之中,“孝”与“廉”的光彩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古代的正直士大夫,胸怀天下,效忠君王,施行仁政,建功*,心无二志,开一代风气,立不世伟业,传不朽之品节,书千秋之嘉言,在百姓的心目中,他们是翘首仰望的山峰,是黎明前希冀的曙光,是雨后天边一道残缺的彩虹。他们前赴后继所创造的传统美德,无庸置疑,是人类意识形态最为光辉的一部分。即如文化墙上栩栩如生的20几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品节、学问、人生、言行都以两个常用字来书写,这就是“孝”与“廉”。这两个常用字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道德的光芒打上了时空的烙印,却又能穿透时空,驱除宇宙的黑暗,让阳光照亮人间,给芸芸众生传递福音,使圣贤背负使命而开创一片乐土,给冷漠人生注入温馨和博爱。所以,仁慈智慧的圣贤,天下归心。也许,这就是那一道身披古装的廉政文化墙,吸引现代人眼球的内在魅力。??可是,在高楼林立、讲究阔气、以富丽堂皇为时尚的现代大都市中,道德垒砌的文化墙那样低微、平凡而小气。即使满眼绚烂的字画聚焦了行人的目光,毕竟是古色古香的艺术作品,让人感觉它是古董。面对铺天盖地、笼盖四方的物欲横流,有点儿别扭。感到别扭是时下流行的忧患意识,毕竟不是“另类脸谱”。受到文化墙启迪熏陶的行人说,缺乏忧患人才资本的民族距离辉煌太遥远。不管怎麽说,文化墙骨架很硬朗,在心灵荒漠之上,它坚挺着,硬硬朗朗,不会坍塌。????2008.3.18??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