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着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作者运奇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表达出如此深层的涵义,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随着时间的流逝,华夏古国那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点地消逝。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正应如此我才如此的喜爱余秋雨先生他独特的写作魅力,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唤醒当今的人们,唤醒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忘记的文化瑰宝,让每一个时代的青少年通过这本书记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受到自己属于华夏子女的自豪感。
作为读者的我在读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是华夏的罪人。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在那一刻,我的思想与余秋雨先生产生了共鸣。产生了同为中华儿女的愤恨。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