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一词牵动了几代人浓浓的相思,以及他们对年浓浓的回忆。
镜头一:爷爷那时过年的情景
一个小男孩——爷爷,正和他的家人坐在村里的长板凳上,他们和其他的村民坐在一起,听新年广播。瞧啊,一位老爷爷翘着二郎腿面无表情,只是静静地听广播;而我的爷爷听广播听的无聊极了,他觉得广播是枯燥无味的,于是他左动动,右抖抖,显得十分不快活,此时爷爷肯定在幻想马上拜访亲戚的情景,但是他仍装得很认真听广播。
听完了广播,爷爷就要穿着红外套和家人去拜访亲戚了。因为过年嘛,总要搞点气氛,于是家家户户都使劲用红的东西(红纸)装饰家里。整个村儿都变“红”了,到处都喜气洋洋。而爷爷呢,他每走到一个亲戚家里就会说一声:“新年快乐!”每当这时亲戚就会拿一些蚕豆,送到他的小兜里,这时爷爷总会憨厚的笑。
拜访好各位亲戚后,爷爷就要和家人们一起吃团圆饭了。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好的吃——吃的只有红豆粥,可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好好吃一顿饭,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幸福了。微弱的灯光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围着大圆桌吃红豆粥,这食物虽然不丰盛,但年味儿却浓浓的,幸福也满满的。
红外套,喜庆;红纸,喜庆;红豆粥,还是喜庆。“红”可真喜庆,连这“红红的中国”都溢满了喜庆。
镜头二:妈妈那时过年的情景
在那时妈妈还是一个小姑娘,她马上就要穿上“红色盛装”——红毛衣、红布鞋和红围巾去拜年,拜年的路上人非常多,可谓是热闹非凡啊。到了亲戚家里,只见,家里、门上、窗上都贴了有“福”字的大红纸,家里满是“红”,喜气似乎都快溢出来了。接着,许多长辈给了妈妈几个用红纸包着的钱(现在称之为压岁钱),她刚接过钱,嘴角就咧到了耳根子,那样子活像一只看到香蕉的猴儿。
到了晚上,便有许多人来妈妈家看电视。因为那时村里很少有人家有电视,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以至于把屋子都挤满了。但渐渐的,这种行为——挤看黑白电视,就成了妈妈那个年代的风俗习惯,虽然那时看的是黑白电视,可大家依然觉得这很幸福,毕竟这年味儿浓浓的,从这热闹里就可体现出来。
去拜年的路上,热闹;在亲戚家拜年的过程,热闹;挤看黑白电视,还是热闹。这热闹显现出无尽的年味,更好好的展示了“红红的中国”。
镜头三:现在过年时的情景
我戴着红毛线帽,穿着红靴子,一副喜庆样儿,跟着爸妈买东西。接下来,还要去给亲戚拜年,“ 新年好,新年好,祝您……”我向一位位长辈说道。接着,长辈们就会给我红包,那红包里面还装着几张红色钞票,真的非常吉祥。
晚上,我还要提着小红灯笼,跟着父母在外面遛一圈。我瞧了瞧那小红灯了,只见,它全身都画着祥云、龙凤,还有金边修饰,真是吉祥极了。遛完弯儿回家,便把一大家子都叫出来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一家子和和睦睦地看《春晚》,这气氛是多么祥和、美好啊,这年味儿可真足!
红包,吉祥;红钞票,吉祥;红灯笼,还是吉祥。这浓浓的年味儿给人带来了幸福,让人感受到了“红”,而且千家万户都仿佛变“红”了。这“红红的中国”似乎变得更年味十足了呢!
从听广播到挤看黑白电视再到看《春晚》,这么多年来,过年的方式一直在变,社会在不断进步,祖国在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不同的过年方式,不仅牵动着我们的相思之情,还记录了祖国发展的过程。浓浓年相思,见证了祖国渐渐变强的过程,它让我们知道祖国变得越来越强,世间也越来越美好。这或许还预示着祖国未来的盛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