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家了。向众多的亲戚问好后,我便出去溜达溜达。门口的一座石磨吸引了我。石磨的面上泛着石器特有的青光,虽然布满了灰尘,但仍很光滑,我想:一定是长年累月的摩擦造成的吧!石磨上的小沟还积着雨水,好几个地方已长出了深绿的青苔。
我好奇地向爸爸打探起石磨的历史,据爸爸讲述, 过去,这个石磨不经常使用,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贵客的时候,才会用石磨来磨豆腐或磨粉做糕点。对于长年饿着肚子的孩子们来说,这可是日盼夜盼的天大喜事。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提着泡了一夜的大豆,和大人一起去到石磨那儿。
大人们双手紧握石磨的手柄,推拉起来,于是石磨就“吱呀吱呀“地响起来,那声音时而像欢快的歌曲,时而成了沉重的呻吟。石磨一圈一圈地悠悠地转,那白色的豆浆就慢慢地流出来。这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过年是孩子们的期盼。家家户户在过年前几天就将淘好的糯米和粳米,按比例均匀混合后放在匾里,摊开晾干,然后拎到石磨那儿去,一把一把地把它放进石磨里。于是石磨就转动起来,磨成了细粉,然后加上白糖或者红糖拌匀,放在蒸笼蒸成年糕。早已守候在旁边的孩子们,看着那香喷喷的年糕,一边擦拭着嘴边的口水。于是,那笑声充满了整间屋子。
爸爸说,小时候,他们认为石磨的歌是最动听的乡间小曲。“咕辘辘,咕辘辘”,唱得天更高更蓝,唱得河水更清更甜,唱得人们整日被饥饿折磨的肠胃也开始幸福地蠕动。
而在大人眼里,石磨却是一种难以解说的心事。年年月月,在注满风雨声的屋檐下,石磨悠悠,背负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奈,磨碎了祖辈们多少心血和汗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60年过去了。石磨终于像年迈的老人,停止了歌唱,安然沉睡在岁月的残墙断垣之间。如今,家乡已经很少人用这石磨了,但从布满青苔的石面上,不难想象当初它的喧闹和忙碌。现在,石磨以它那古朴的身姿静静地卧在屋檐下,它在为新中国60年的变迁做着最有力的见证。
点评:本文取材新颖,以小见大,通过故乡石磨的变化反映了祖国的巨变,立意高远,令人赞叹;语言清新流畅,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