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富饶的黄河流域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华夏文化。它如黄河中的浪花,拍打着文明的礁石,碰撞出了阵阵火花。而《诗经》,正是这火花中最为耀眼的一束。
初读《诗经》,我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觉得它很有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之于归,宜其家人。”看着《桃夭》,我情不自禁地大声读了起来。诗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真正内涵,但却无端地感到它十分具有美感,诗意盎然。
再读《诗经》,已是初中。此时的我,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大体知道诗歌的内涵。我再次翻开《诗经》,读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正是暮秋时节,岸边的芦苇郁郁葱葱,像一大片绿色的云,交织着美好的梦。清晨的白露静悄悄地趴在芦苇上,像一块透明的水晶。河水萦迂,挡住了去路,一位女子在水的那一边,与芦苇交相辉映,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远远地看见她在芦苇丛中的笑靥······古诗的意境竟如此美妙!
读《式微》,同样让我感慨万千。天色将晚,可劳动者却依然为了君主劳累奔波,字里行间都可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与对君主的愤懑,令人动容。一连串的疑问、质问,更是彰显出了作者对君主劳役人民的不满,透过这一篇作品,我们更是看到了一双怜悯而愤怒的目光,体悟到了他声嘶力竭的呐喊······
读《硕鼠》,我体会到了君主阶级对劳动阶级无情的剥削,知道了世间冷暖;读《扬之水》,我领略到了百姓对明君的渴望,明白了庶民之心;读《考槃》我体会到了归隐的乐趣,体会了人生百态······
《诗经》给我以启迪,陪伴我成长。倘若岁月静好,闲暇无事,我定会手捧一本《诗经》,让它伴我,度过一个寂寞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