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人一样,在没有过多的认识宋王朝以前,我眼中的宋朝,一直以来,是以积贫积弱形象处在那个历史时期。没有李唐盛世的疆域辽阔,也没有明清以后相对的安定统一。宋王朝,甚至还不能称得上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它长期面临着辽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而且在与辽和西夏的交锋中,常处于下风,屈辱的议和不平等的条约,使得宋朝长期以来一直示人以软弱的形象。但随着宋史专家的研究的发展,这个说法似乎动摇了。
张全明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界中很多人之所以将宋朝认定为积贫积弱的王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将宋代与汉唐相比较,比较的结果当然显而易见,光是在统一这一方面,宋就透露出了它的不足;二是因为国内的学界多以研究政治史为传统优势,在这一方面,西方学者眼中的宋朝,和我们也是迥然不同的,这是因为他们更加注重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
本书的作者通过细查“积贫积弱”一说的由来,继而发现,提出者既不是对宋史最为了解的当朝人,也不是对宋朝有评价权的后者——元朝和清朝,这一说法,大概来自学者钱穆的《国史大纲》,他认为宋朝始终摆脱不了贫弱之势。后来,翦伯赞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提出来。由于他们学识的权威性,这种说发对后来的宋史研究影响颇大。其实,通过学者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至少积贫之说是不成立的。就北宋当时的情况而言,财政大致上是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的。尽管宋初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但经过王安石等一系列变法以后,财政很快就有了盈余。尽管之后在与辽、西夏的交涉中,北宋*承担着不合理的岁贡,但在经济往来中,北宋*一直是获利不少的赢家,两者相抵,北宋*的贸易盈利依旧可观。从这个方面来讲,花小钱买和平,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这也给了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历史的同学一种启示:要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真相,不仅要学习前人之作,还要有自己亲自的考究,谨慎定义。至少,北宋经济状况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容后人仅凭理性的推理,便得出结论。
之后,书中提到的便是北宋的军事实力的问题。北宋*面临的军事困局,实际上是北宋建立伊始就存在的。宋建国后,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这使得中原政治丧失了北方的军事屏障和牧场,军事上的落差也初显端倪。之后,北宋*也有多次征战辽、西夏,但多数失败,不仅如此,北宋*还*与其签订条约,割地赔款。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事实上,这种花钱消灾的行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不光彩的,屈辱的,是国力衰弱的表现,就因为无力抵制少数民族政权的来犯。可对待历史,我们应站在一个当时人的立场上去审视当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北宋的当时情况而言,议和并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策略。
先来看北宋于辽的对峙:虽然宋军的实力不如辽的那样强悍,但从议和这个结果上看,说明两者谁也不能灭亡谁,这从侧面上反映了宋朝的综合国力也是辽国不可忽视的。尽管经济上的让步从民族情感上讲是屈辱的,但换回较长一段时期的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当时的人而言,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再来与西夏比较一番,西夏与北宋的纷争可谓是一波三折的:再此,北宋经历了一个从初期的惨败到中期的对峙再到各方面的优势的显现,西夏也不得不放弃战争这个下策,转而与宋交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反映了北宋的国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在看过宋朝最有争议的经济、军事的史实后,对于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我想,我们也应该还它一个公平的对待。史学大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将必复振。”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由此可见,宋代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位置早就被学术界明锐洞察。
从经济上看,人口猛增,垦田扩大,各种副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宋时期的商品经济,是前时期的唐,后时期的元所不能比的,商品经济繁荣,无疑的为宋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就文化而言,刊刻,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传统的、新创的文化不但能够保留下来,并且能够广泛传播。宋代的知识分子更是活跃在各行各业中。而南宋模式的文化——经世致用的理学业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启后的时代。对后世的元明清来说,宋朝在很多方面开了先河,特别是制度上的继承。而发达的江南经济也是在宋以后,愈发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张全明教授在书中写到:认识宋的历史,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放宽。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宋朝作为当时的中原王朝,它更多地起到的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领导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转型时期的一个王朝,它面临着许多来自内部与周边民族的诸多问题,它或许无法与汉唐的辉煌相比,但它的确有其独树一帜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突出贡献,正是宋王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