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志当存高远
——读《茶馆》有感
暑假空暇时间,我抽空阅读了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小说——《茶馆》,这本小说以一个小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展示了清末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下小人物们的不同命运,反映一个个不同的时代背景。究竟在茶馆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映照那时的社会呢?
小说基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幕发生在1898年的初秋,戊戌变法。那时的清*腐败无能,朝政黑暗。茶馆老板王利发生怕给自己的茶馆惹来大麻烦,于是在茶馆里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茶馆里迎来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痛恨洋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抓去的常四爷;有专门倒卖人为生的算命先生刘麻子;有满面春风地走进来说:“施舍不是唯一的办法,开办工厂才是正道,可以救更多的人”的秦二爷……。茶馆的第二幕发生在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时期。虽然清*下了台,但军阀比之前的清*还要“狠”,老板王利发本想对茶馆进行改良,希望重整旗鼓,却遭遇一次次盘剥勒索,难以维持。而其他人的日子也一样的颠沛流离。茶馆的第三幕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统治时期。秦二爷的实业救国的工厂被没收糟蹋;康顺子投奔了八路军;王利发在他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里上了吊,留下的是茶馆里到处张贴的“莫谈国事”。
老舍先生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就描绘出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茶馆就是个大舞台,人来人往,三教九流,千姿百态,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各有性格。
读完《茶馆》,不仅让我看清那段昏暗时代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破落衰败,更让我身处现在这个无论是发展还是条件都比当时不知优越多少倍的国家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就如今年的疫情来说,如果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肯定会没钱医治而病死,*也不予理睬,最后家破人亡,漂泊流浪。可我们现在却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尽一己之力为国家做奉献,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在一线抗战的医护人员,他们心里都存着一份责任感,都有着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国家的一员也作为一名中职生,我们首先要坚定信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要牢记历史,树立爱国意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其次要遵纪守法,文明有礼,提高思想道德觉悟。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做有损于国家的事。最后就是要落到学习上,我们应该全面内化职业道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好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走向社会,也要爱岗敬业,好好工作,报效国家。
正如习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期许:“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立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奋进,把青年梦传承爱国精神,为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2篇】
茶馆中的时代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对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墙上用的是时装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鲜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第一幕中茶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虽然《茶馆》中有让我钦佩的常四爷,但是在老舍的描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此戏剧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