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泥土,有些人总报以不屑的神色,“土包子”“土里土气”这类带“土”的字眼,也往往是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态度、微微蔑视的口气说出的。可是,在漫漫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历史中,“土地”,始终是广大劳苦大众永恒的话题和幸福的终极目标。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从远古至今,农业一直是这个庞大国家最有力的经济支撑。这每每使某些高知分子不无讥讽地说,小农思想就是这样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
我想,吃过苦头摔过跟头的人一定会对此持否定意见。的确,社会制度不是个人能够改变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岁月中,一个普通人所尽的一切努力,不过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难道这时还能够要求他们不必锱铢必较,甘愿自己饿着肚子而将食物拱手让给他人?艰难的岁月下,文明的道具——礼仪和道德都极可能弃之不顾,习惯和教诲屈从于本能——原始的冲动和野蛮的举动。
兴许这就能够解释在过去人们何以将土地看得如此之重。土地是广大人民的命根子,土地才能使他们获得不致饥饿的保障。
当然,现实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乐观。封建*一连串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豪强官吏一系列狐假虎威的巧取豪夺,都使人民的梦想一一落空。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盲目地试图寻找救命稻草,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的英雄式人物。
于是乎,新一轮的改朝换代开始了。然后周而复始,始而复生,人民拥立一个政权,接着反抗消灭它,又拥立一个新的政权。
人民所做的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有土地和因此获得的有限权利,换句话说,主要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这和欧洲某些纯粹为真理和*而战的革命(比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巴黎的街垒起义)不同。在这块土地上,人民和统治阶级最大也是唯一的矛盾,归根结底也还是土地吧。
那些反抗力量的组织者显然深谙这个道理。在近代农民起义中,打着“均田”口号的起义军往往会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天国曾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头划分土地,收成盈余收缴国库。这一规定尽管很快便因种种原因*暂停,但从其初实行时受农民爱戴的程度来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历史的车辙辘辘向前滚进,注定要将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将那些阴影与专制搁置一旁,暂且不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有史以来广大劳苦大众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压迫,共产主义的光辉在头顶闪耀。这一次,人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尊严和权利!
可是土地的故事,远远还没有结束。
如今你到乡下去,再也看不到曾经被诗人热情吟诵过的那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没有劳动时那激振林樾的号子,没有田地里躬身劳作的农民——广袤的田野空荡荡的再觅不着一个人影。只是远远一声狗吠,几只鸡鸭进舍时窸窸窣窣的摩擦,微微晃眼的阳光,才提醒你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衰落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你不可能再看见一个青年人的身影——他们飞蛾扑火般奔向城市,在灯红酒绿中沉醉,在纸醉金迷中狂欢,在霓虹灯的绚烂旖旎中迷失和湮没。
他们也许忘记了,他们一定是忘记了,他们的根,他们的祖先,他们的一切对美好生活的想望,都来自他们所蔑视的那黑黝黝的土地。
在历经重重磨难和战火的洗礼后,土地,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