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9-05 13:22:30
导读:无愧于心,何须身后千载名?——读《李鸿章传》有感读《李鸿章传》适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手捧一本书,桌上放着杯苦茗,读完后闭上眼,思绪伴着茶香票远,回到百年前那风雨...

无愧于心,何须身后千载名?——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适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手捧一本书,桌上放着杯苦茗,读完后闭上眼,思绪伴着茶香票远,回到百年前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去见那位形容萧素的老人。

在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但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的洪荒里,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中国晚清的最后四十年里,李鸿章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角色。

那是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东伐北征。上海陷入重兵包围,情况岌岌可危。那时,八旗军节节败退,无奈之下,汉族地主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前去镇守。当时淮军九千人,太平军十万人。大军压境,民心惶惶。为鼓舞士兵,李鸿章亲自督战。从拿起刀的那一刻起,他是战士,是将军,是晚清最后的守护者。周遭将士也为此感染,国将不国,家将无家,收复失地,如何能后退一步?到达上海的第一战,李鸿章赢得干净漂亮。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也都交给了他。

后来,他力主进行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为中国打开了近代化的大门。许多学者甚至评价,如果没有晚清四大名臣,大清恐怕会早亡五十年有余。晚清,在与世界的对赌中,西方的国运往上,中国的国运往下。为了挽救中国,晚清名臣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以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然而,古老的中国穿越了千年的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她衰老,疲惫,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面前,她窘迫难堪,大厦将倾。纵是李鸿章这样的权臣,亦无法阻挡时代的洪荒。

于是,甲午战败,举国哗然,人人都在谴责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国人们没有看到,在谈判桌上的并不是那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大清权臣,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因为国弱,李鸿章放弃了全部的尊严,只为给中国省点银子。可中国那边呢?等待他的是无尽的谴责与骂名。李鸿章固然应当受到批评,但那些批评他的人,包括我们,都绝无批评他的资格。因为即使是我们,在那个时代,也无法做得比他更好。纵使已过百年,世人仍欠李鸿章一句道歉。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那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华北一带满目苍痍,一片断壁残桓。那一年,他78岁,已是油灯将枯之际,却又被派去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弱国无外交,哪有商讨一说?不过是签字罢了。那一年,李鸿章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年11月,李鸿章病床前,几个俄国公使前来,强迫他在俄*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那时的他已是油尽灯枯,签完之后便大口吐血,一口气没喘上来。身边人大哭:“还有话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瞪圆了眼睛。身边人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会与中国为难。”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似乎想说什么,身边人又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听到这话,李鸿章才闭上了眼睛。

李鸿章是可怜的,也是骄傲的,可怜是因为没有选择,内心却整整骄傲了一生。李鸿章的一生,他曾自己这样概括:“余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的确,就仕途而言,他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扶摇直上九重天。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如果第一次签字的人不是他,或许他不会背负那么多骂名。可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背负他的骂名。这是他的不幸,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在女娲决定炼石的那一刻起,补天的重任便落到了她的肩上。任熊熊烈火灼黑了她的肌肤,任朔朔风霜摧残了她的容颜,但为天下苍生,虽九死不悔。李鸿章这一生跨越了时代,却还得回过头去,勉力地扶着一个大国,走两步,退一步,又争取着多走两步。

百年之后,再阅中堂一生,仍字字诛心,字字垂泪。纵然骂声一片,但既已无愧于心,又何须身后名垂千古?世间本无救世之良方,中堂亦是时代的英雄。

“中堂大人,未了之事,我辈已了,请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