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于连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我却一直未能驻足阅读,直到今年暑假才抽出时间一览究竟。
那几天,我的注意力像磁铁一样紧紧被它吸引。当最终合上书卷时,脑海里于连的形象却总也挥之不去。那个向社会宣战的不幸儿,那个孱弱腼腆,社会地位低下但又野心巨大的青年人……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于连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他动人的血肉。这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也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更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如今的社会,于连的形象正在焕发另一种光彩。
当现实成为理想的风帆前行的障碍时,是逃避还是坚持抗争?有些人选择紧紧抱着一份“铁饭碗”,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安逸却整日怨天怨地。那这些人就是逃避者,他们或许因平庸而暂得偏安一隅,却最终将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而被社会所淘汰、抛弃。而另一些则选择了“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拼搏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而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和于连一样不甘平庸,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于连身上不懈追求幸福的坚定信念,而他因追求幸福误入歧路而戴上虚伪的面具则是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剧,我们不能重演。
通过仔细阅读,我觉得于连所魂牵梦绕的幸福是社会和他人的眼中的和口中的幸福,是盲目追求他人和社会所承认的幸福。正如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在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他渴望幸福,可他真的了解幸福是什么吗?他认为得到权势是一种幸福,于是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精心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争取他心目中的幸福。可是事实证明他并没获得多少幸福,不过是黄粱一梦,得到的仅仅是片刻的激情而已,激情过后则要面对自己良知的拷问,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所谓的“成功”仅仅是披上了幸福的外衣而已,但我们的于连却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陷入了重重漩涡,直到最后在狱中才从真正解脱出来,获得了心灵上的*,坦然地面对死亡,结束了他波折动荡而又充满矛盾的年轻生命。
难道幸福一定要飞黄腾达,得到他人和社会承认?难道我们非要重蹈他的覆辙,最后才幡然醒悟,才发现已经迟了?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她没有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也没有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现在追求幸福的康庄大道向我们敞开,所以来吧,朋友们,让我们卸下伪装和面具,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本质的幸福,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能够幸福的活着……
可惜了,于连。
真的可惜了,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