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了来自中华大地穿越千年遥远的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陈彼得老人三问观众。
跟所有的人一样,我听到了,热泪盈眶!
“东风夜放花千树……”当那沙哑豪迈的歌声响起,我看到了800多年前那个绚烂的夜晚,火树银花、香风鬓影,宝马雕车扬起轻尘,明月追逐着行人。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中,一个伟岸的身躯矗立街头。拥挤的人群就像流动的漩涡,向前推着挤着,流光溢彩的花灯照亮他高挺的鼻梁和炯炯的眼眸。他的眼光固执地搜寻着,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汹涌流过,眼睛酸涩,那个她在哪里?
众声喧哗,英雄却像浪涛中的孤舟,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
灯光渐渐暗淡,市嚣沉寂,走啊走,四下顾盼,不放弃一丝希望。夜深风寒,胸中有一团燃烧的火焰。纵使寻你千万遍,我也要把你找到!——蓦然回首,盈盈的,你像一朵洁白的莲花,开放在我眼前。脉脉的,不用说一句话,原来你一直都在我心中。
其实,这朵高洁的白莲,早就根植于中华文人的心底,遍布诗歌典籍,开放在古老的中华大地。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古老的中国人就不顾道阻且长,上下求索,在水之一方寻找心中的白莲。孔丘当年,辗转四方,“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把这缕清芳传播千年。于是有屈子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虽九死其犹未悔;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心中的桃源圣地;有李太白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有杜甫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的苍凉。她是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坚守,她是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冷,她是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的芬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曾几何时,我们忘却远古的呼唤,杜甫很忙;曾几何时,我们歌唱着“走四方”,却迷迷茫茫不知身在何方;曾几何时,我们让“非诚勿扰”充斥着我们的视线,却忘了“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理想。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幸好,有人在灯火阑珊处,闻到了远古的芬芳,拼却嘶哑的喉咙尽情歌唱。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三十年,有一个人在千山万水中独自追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这喷薄而出的灼热歌声,这来自中华大地穿越千年的遥远的呼唤,你们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