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爸爸驱车带我们回湖南老家。汽车驶入群山的怀抱,夕阳西下,几声犬吠在旷野回荡——到家了。
“哗”——奶奶赶忙下了一灶面,我饶有趣味地坐在灶边看着:奶奶家的厨房,还是那种柴火灶。我喜欢老家的感觉,最喜欢奶奶家的灶。古人造字实在有趣,“灶”从火从土,可不是嘛,用土垒成,用来烧火,便是“灶”。奶奶家的灶也与时俱进,在表面贴上了瓷砖,古朴实用。
奶奶把做好的面端上来,爸爸接过,大呼好吃。我吸着面条问爸爸:“爸爸,家里的那些电饭煲之类的电器奶奶为什么不用啊?”爸爸一口喝干了碗里的残汤:“你上次吃的柴火鸡难道不好吃吗?”
“当然好吃!”我晃了晃头,嘴里的面条也随之飞舞。那鸡,被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灶里大火炒,又香又辣,外香里嫩。光看那色泽,便让人的味蕾蠢蠢欲动。我怎能忘记?
每到逢年过节,这灶尤其“红火”。厨房里,烟雾缭绕中,围着灶台,大家忙进忙出,包饺子的包饺子,搓汤圆的搓汤圆,掌勺的抡着胳膊卷着袖子,添柴火的眯缝着眼睛嘴里吭哧吭哧吹着气!小孩子总是耐不住那香味的诱惑,冲进厨房,讨点这个吃,抓点那个吃。吃完还进去。
灶,它就像魔术师一样,总能变出美味佳肴。对我来说,灶的魅力可以和最新的玩具相媲美。我喜爱听柴火被烧得噼里啪啦响的声音,好像那稻草们一路欢歌,庆祝着美食的诞生。我还喜欢用火钳。什么时候放柴火,横着放还是竖着,可都是技术!我愿意用一上午的时光坐在灶边,递柴扇风,看火舌舔着锅底,等香味渐渐溢出,脸被这人间烟火映得通红,那种幸福无法言喻。
爸爸总是对我说,人要食点“人间烟火”,才会接地气。饿了伸手摘果子,渴了掬一捧山泉水,爸爸对他的童年生活总津津乐道。我的爸爸教会了我食花、烧柴、爬树、捉鱼……一口灶,也是我走进爸爸童年生活的桥梁。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回去的时间渐渐少了,但我时刻惦记我那遥远的老家。我生活的周围幢幢大楼飞速崛起,夜晚,越来越多的璀璨灯火在闪烁,回荡在耳边的汽车喇叭声震天响。站在大楼与大楼之间,头上只有夹缝中逼仄的天空,我总会感到莫名的压抑。微波炉高压锅电饭煲,人们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却少了人间烟火气。
“灶”也许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许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一口锅,一个灶,燃得红红火火的,更是我们的文化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