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这就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话虽如此,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
《我与地坛》使地坛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让作者永驻心底。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一个铁生生的硬汉子。
生命好像同他开了一个玩笑,转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该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越来越快起来。深刻的思索与文字从他感动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飞翔的天空。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金碧辉煌,大张旗鼓隆重的祭祀,那只是一座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座园子,它给了史铁生一片静谧的天空,一方*的空间,抚慰他的伤痛,又教给他思索,让他存有一次又一次的彻心的感动。
轮椅上的史铁生,避开了喧嚣的人群,拥有了一片真正安静的天空,没有世人之间的追名逐利,没有处在尔虞我诈、斤斤计较的世界。他思索着,感动着。意外使他跳出了纷纷扰扰的社会,以一种沉静的眼光看着身边的人和事,长时间思考,使他看得更深,更透彻。
在他的感动中,最深的是爱。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在家门口焦急等待的身影,看到她为孩子种下的合欢树,看到她在地坛急切寻找的背影,看到了她的希冀。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一个熠熠发光的母亲。
正是因为母亲,他才彻底觉悟。那一次次不经意却有刻骨铭心的感动,使他握笔的手更紧了!
只有心中有爱,懂得感动,才能看见生活的种种痕迹,才能发现爱,收获爱,回报爱。
世界,因为有爱才温暖!
范文二:乐观·无私——《我与地坛》读后感
人的一生中少不了坎坷荆棘,对于一位在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双腿瘫痪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痛苦呀!他,就是史铁生。这也许是上帝赐给他的一个较大的考验,但这个考验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变得暴怒无常。就在这时,他走进了地坛……
所谓“地坛”,就是与史铁生“同病相怜”的荒芜冷落的古园。古园中有废弃的祭坛,苍幽的老柏树,处处是野草荒藤。也就是在这样的祭坛里,史铁生从所闻、所遇人、事,所思所想中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获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乐观的心态。双腿残疾对于他这样的生命来说如五雷轰顶。可他并没有像莫泊桑、海子等人一样扼杀自己的生命。面对挫折和苦难,史铁生并没有对生命不负责任,而他是体验着生活得苦难,表达出的则是明朗与欢乐。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我与地坛》中几次都提到了母亲。作者的母亲在儿子放弃生命时,并没有和儿子一样灰心丧气,而是鼓励他、安慰他,默默地守护着他。坚韧的爱,毫不张扬的爱使作者醒悟了。文中的母亲的伟大深深的感动了我,也因此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世上的母亲哪个不伟大呢?
《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饱含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朴实!是作者心底的情感!
范文三: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美”难道就一定是完美吗?——题记
没有人会十全十美,就像月亮阴晴圆缺一样。物是如此何况人呢?
人们通常都说:没有人使你倒下,即使你的信念还在的话。这句话已经突破了我们现在的审评标准,我相信如果有人理解了这句话所蕴藏的道理,一切外界因素将都不是问题。就如从古往今立志的事一般,可现在我讲述的这个人,也许他并不是向古人一样拥有“头悬梁,锥刺股”般的志气,可他就是他,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他就是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着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正因为他这样“身残志坚”的品质,所以才成为了新一代作家。
因为他我明白了:即使身体倒下,信念也不一定会倒下,结果就会越发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