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也有喜怒哀乐 ——《被委屈的汉字》读后感
中国汉字从产生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造字方法一共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可是,你知道吗?每个汉字还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甚至有聪明的,还有被委屈的……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被委屈的汉字》。
书中的开篇故事——《三个臭皮匠走了吗》就一下子吸引了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的意思是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能赶得上诸葛亮的才智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才智超群,是刘备的军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我当时就在想,三个臭皮匠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吗?皮匠是什么?做皮鞋,做皮衣的吗?为什么诸葛亮要和皮匠比才艺?看了这篇小故事我才知道,之所以会有“皮匠”这个说法,是因为字音被误读了。应该是“裨将”,而不是“皮匠”。在古代,裨将就是军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所以这句话的原意是:“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可以顶得过元帅的才智”。这样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但我也真的心疼“裨将”,他被人们传着传着就变成了“皮匠”,我想他的心里一定非常委屈……此刻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拥抱。
“裨将”的心情不好过,商人们更是犯愁!有一句话叫“无奸不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这个词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个贬义词,我的理解就是:“没有一个商人是不奸诈的”。看了书我才明白,这个词语在表达对无良商人愤怒的时候,也误会规矩的商人了。原来,“无奸不商”是被“时代的愤怒”曲解的词语,它原本是“无尖不商”。古代人买米都用斗和升做量具,卖米的商人给顾客盛了一升米之后,一般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升里的米冒个小尖儿,表示诚意和厚道(多给一点)。这是做商人的本分。只有这样做生意,才会得到顾客的信任,生意才会长久,这就叫“无尖不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人们的追本逐利,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们多么希望商人们都能够做到“无尖不商”啊,祖国的商业发展需要良性竞争,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益。
一篇一篇的文章翻下来,我知道了“七月流火”不是形容热,而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我知道了“呆若木鸡”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说这只鸡真的呆,而是指目光凝聚,纹丝不动的武林高手;我知道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里面的“娘”不是母亲,而是姑娘的意思……
《被委屈的汉字》里面到底还有哪些汉字受了委屈呢?里面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希望同学们能和我一起打开这本书,探索我们中国汉字的前世今生,了解它的历史风貌,感受它的喜怒哀乐,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